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视角下优良家风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身心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密不可分。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历代的传统美德,优良家风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及青少年成长起着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传承和建设优良家风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家风;青少年;身心健康;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家庭是永恒的根基,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血脉传承之地。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和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家风作为家庭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至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坚持把家风家教、家庭建设与党的建设、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相融合,数次强调全社会要重视家风建设。[1]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个人成功和家庭幸福,还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青少年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初期,良好的家风和家教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

一、家风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文化的价值和建设,在长久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将其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家风本质上就是一个家庭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生活作风和文化层次的体现,且能对后辈产生影响并使之传承。[2]在家风文化中,与之相关的表述还有家训、家法、家教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家训也叫家法,是家族对子孙为人处世、持家治业所立的规矩或教诲,一般有成形的文字记录,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家训是形成家风的根基和理论依据。家教即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家长对子女言传身教,家教是铭记家训和传承家风的行为活动。我国历史上的家教典故颇多,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由此可见,家风是通过家训、家教等形式体现出来并世代相传的。

二、优良家风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优良家风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良好的家风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优质的精神环境,这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意义重大,尤其是对青少年认知、心理和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优良家风从根本上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指引和促进作用,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用正确的三观教育子女,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从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优良家风有利于青少年坚定理想和信念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域,家长自身的素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信念和追求影响巨大。[3]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接触更多复杂的人和事,且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想和信念正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向子女传输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可促使青少年坚定理想和信念。

(三)优良家风有利于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其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家风促使子女拥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得体的言行举止、舒适的交往方式等,并能形成愉悦的家庭氛围,从而提升家庭成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四)优良家风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发展深受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自然舒适,青少年在此成长环境下,会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相反,家人关系不和谐、家长存在错误的价值取向、家长较专制独断,青少年将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阴暗、抑郁、极端、冷漠等,甚至会有厌世的情况出现。因此,家长应尽可能为子女创设优质的家风环境,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我国家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风传承和建设意识整体减弱,实施流于形式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人群对传统的家风内容不认可,对家风的传承和建设意识越来越淡化,流于表面和形式。例如:“勤俭持家”是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人不再“勤”和“俭”,而是喜欢铺张浪费;传统家风文化中“业精于勤、夙夜在公”提倡的是敬业,但目前一些人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态度消极。这种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青少年长期受此影响,将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长偏激的教育方式违背教育规律

教育历来备受人们重视。目前,家庭教育呈现出了片面性,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略品行素质教育,大力奉行“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教育理念,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各种手段提升子女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成绩,同时过度保护和纵容子女。家长极端的要求和目标,违背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情商低、个性极端压抑、性格狭隘、自理能力差、道德底线缺失的情况。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传统优良家风的建设和传承。

(三)家长自身道德品质欠缺,言传身教作用发挥不到位

家长有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当今社会,青少年感恩意识、公德意识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理念、方式、内容上存在误区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家长没有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一方面,家长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教育,部分家长没有规范好自身行为,触犯道德底线,如家庭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家长言传身教的实践力度不够,部分家长只是从理论层面教育子女如何成才和成人,忽略了自身的实践行为,而父母日常言行举止的感染力极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表示父母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会使不良家风占据主流,这也影响着传统优良家风的建设和传承。[4]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缺席,教育职能发挥不到位

“孟母三迁”“曾子杀彘”“岳母刺字”等典故,均强调了家庭教育环境及父母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大作用,也体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变迁和发展,父母作为子女启蒙老师的角色有所淡化,开始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接给他人。家庭结构由传统大家族缩小为现代的小家庭模式,在目前较多的“421”家庭结构中,父辈是养家糊口的主力,普遍工作时间紧、压力大,不能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于是为弥补其遗憾,他们会为子女投入丰厚的物质资源,无条件满足其要求,而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家庭教育则由祖辈承担。还有离异、单亲、留守儿童等成员不健全的家庭,其家庭教育的主力军也是祖辈、父辈的一方或亲属,常常伴随着暴力型教育、溺爱型教育、专制型教育、放任型教育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完全忽略对子女的陪伴和应尽的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随着各类培训、教育机构的兴起和完善,部分家长为减轻自身的教育负担,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把应尽的家庭教育义务转交给学校和培训机构,甚至包括感恩意识培训、孝道文化认知培训等一些常规的家教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父母的教育职能,无形中拉开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距离,父母的榜样形象也越来越模糊,不利于家风的建设和传承。

四、优良家风传承和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新时代,优化和创新优良家风内涵

优良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传统家风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且根据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而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部分内容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价值理念有一定出入,如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家庭伦理观念在当今社会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此,对于传统家风的传承,不能全部照搬。当下,家风的建设和传承需要立足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慎重辨别和考证传统家风内容,取长补短。在继承优良家风的同时,还要积极优化和创新传统家风中不合理的部分,批判性、选择性地传承家风文化,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情、科学的新型家风文化。

(二)明确家长职责,发挥家长职能

1.家长创设舒适的家庭氛围,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

父母正确的婚姻观、美满的婚姻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家长需维持良好的情感关系,共同承担教养子女的义务,同时重视家庭美德,家庭成员要建立起融洽的相处关系,互助互爱、真诚相待,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面对离婚率愈来愈高等社会问题,家长应持客观态度,正确处理双方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子女的负面影响。离异、单亲、孤儿等特殊家庭,抚养人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并多交流感情,正确疏导其心理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2.家长与时俱进,发挥榜样力量,树立优良典范

家长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秉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去感染、引导和教育子女,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良家风。

3.家长教育方法科学化,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常态化

价值观正确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前提,教育方法科学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两者只有同时进行,才能使家庭教育具有良好成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转变观念,学会尊重孩子,凡事多征求意见,以提升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第二,因材施教。青少年个体在性格、心智、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要急于求成,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家长更应善于发现子女的优势,多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三,陪伴要用心,引导需耐心。家长应注重对子女的陪伴,多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发展动向,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耐心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和温暖,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学校与社会齐心协力,共推家风建设

青少年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风的表现,也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要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助力学校、社会教育。反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把优秀的家风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加大家风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力度。另外,加强家校合作,切实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这样不仅能使学校更有效地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借鉴经验、发现不足,还能及时发现和根除家庭教育中不足的部分,尽量减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矛盾。学校和社区可定期给家长开展教育活动,及时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争做新型的高素质父母。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家长和学校定期督促和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从中获取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四)创设和净化媒体和网络平台,助力优良家风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高效且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对人们生活影响重大。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覆盖广、时效高、资源广等特点,加强家风建设,如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对优良家风文化进行宣传,制作宣传片、短视频、公益广告、网络教育课程等,营造全民重视和参与家风建设的氛围,广泛传播优秀家风文化,助力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研究: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58-63.

[2] 陈春燕,李芳.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5):1-4.

[3] 张静.论家风家教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85-89.

[4] 胡云腾.认真落实“青年发展规划” "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兼论家庭、家教、家风与青少年犯罪[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4):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