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背景下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是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本文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三小学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相关数据,总结小学生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影响因素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推普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木垒县”)是我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有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等13个民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三小学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该县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情况
1.研究对象
木垒县第三小学有汉族学生576人,占总人数的48.6%,少数民族学生610人,占总人数的51.4%,民汉学生人数相差不大,趋于相同。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为哈萨克族,此外还有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2.语言
木垒县最早一批的移民以甘肃为主,主要来自甘肃的张掖(原甘州)、武威(原肃州)、兰州一带,他们把兰银官话带到了新疆。[1]现在木垒县通用兰银官话(即木垒方言)。县域内的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除本民族语言,一般都会说带有民族腔调的木垒方言,回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但他们在与其他民族的相处过程中说得更多的还是木垒方言。
(二)研究手段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手段,使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主,辅以一对一访谈,云收集本学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有关数据。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三个部分。通过一系列问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调查样本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每个年级进行随机抽样。木垒县第三小学共有六个年级,27个教学班,在调查时以年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了汉族男生10人,少数民族男生10人,汉族女生10人,少数民族女生10人;共发放240份问卷,收回232份问卷,回收率96.6%,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率为95%。
二、木垒县第三小学学生语言使用现状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指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语言知识,这种知识能使人说出和理解无限的句子以及判断语法错误和歧义。[2]语言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学校场所、家庭场所、社会场所三方面对“说”的维度进行分析。
1.学校场所
通过调查发现,木垒县第三小学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师生进校都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但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二年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流中,11.1%的学生有点吃力;三四年级的汉族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流时偶尔会掺杂一些木垒方言,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流时发音不标准;五六年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流中,只有2.8%的少数民族学生有障碍。由此可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木垒县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有些孩子与他人交流虽然有点吃力,但大部分孩子能很快适应,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这种交流障碍也在逐渐缩小。
2.家庭场所
通过对家庭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庭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频率相对学校减小了一些,一二年级学生在家里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对答;三四年级学生在家里交流时,有30.5%的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木垒方言;五六年级学生在家里交流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由此可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频率在家庭中不高,随着年龄的增大,使用频率在不断减小,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木垒方言与他人进行交流。
3.社会场所
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生活在牧区,本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高达96.5%,汉族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县城,只有少部分学生生活在农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学生占69.3%。由此可知,农牧地区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重视度不是很高。
木垒县第三小学是本县民汉比例相差较小的一所小学,受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周边乡镇小学出现了合并的情况,使得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受到了一定影响。国家通用语言是本校学生普遍使用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使用本民族语言或者方言。
(二)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戴庆厦等指出:从语言标准来看,一个人从小习得的第一语言是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开始认识周围世界的语言。[3]孩子习得语言受到环境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学校、家庭(父母的学历、父母的职业以及抚养人的类型)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1.学校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6岁前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占54.8%,6岁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所提高。[4]入校后,一二年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28.5%,三四年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29.7%,五六年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31.1%。由此可见,进学校前习得国家通用语言的学生更能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语言环境,也是孩子们习得语言的主要来源,家庭使用的语言种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家庭中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知识储备对孩子的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1)父母的学历
通过调查发现,父母是小学学历,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6.4%,因为父母自身语言能力较差,不擅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孩子在家中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不多,缺乏基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和交流能力;父母是高中学历,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10.1%,尽管父母自身语言能力不高,但他们开始重视孩子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为孩子提供了更多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资源和机会;父母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12.3%,父母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为重视,在家中为孩子创造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由此可知,父母学历越高,自身具备的语言能力更好,能够有效指导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父母的职业
通过调查发现,父母是务农或牧民,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7.9%,父母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资源;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15.4%,父母每天会接触不同的人,也会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能意识到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父母是职业工作者(双职工),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35.1%,双职工家庭通常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更重视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由此可知,父母所处的社交圈不同,对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重视程度越高,为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也越多,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比例也就越高。
(3)照顾者类型
通过调查发现,孩子的照顾者是爷爷奶奶,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18.5%,爷爷奶奶自身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木垒方言与孩子交流,更注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而不是专门的语言教育;照顾者是父母,孩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31.5%,父母的精力大多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重视孩子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孩子交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由此可知,照顾者的语言交流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接触和学习,如果照顾者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木垒方言,孩子可能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也会相对较少。
3.社会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生活在农牧地区的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5.3%,农牧地区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木垒方言进行交流,学生的朋友、同学、家人都很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学习和使用该语言相较其他同学来说会有点吃力;生活在城镇的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占43.5%,城镇人口相对复杂,更倾向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较于农牧地区的学生,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影响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语言资源。
三、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
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小学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校园内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氛围。例如增加校园的广播、标语等,使学生耳濡目染;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
注重口语练习。对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较低的学生采用一对一互相帮助的模式,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跟读、对话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多让语言能力较低的同学主动同语言能力较强的同学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语言使用。
(二)家庭层面
建立语言环境。鼓励家庭成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营造语言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
亲子共读。定期与孩子一起阅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书籍,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兴趣。父母应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该语言的动力。
家长参与学生学习。家长协助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三)社会层面
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对语言规范的重视程度。
社区活动。在农牧地区社区举办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如讲座、展览等,增强居民的语言意识和应用能力。
实践应用。鼓励当地居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频率。
四、结 语
笔者对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当中,很多父母和家人不具备教授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甚至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应该让学生学习后与父母分享,教父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这样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让父母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与自己交流。在学校环境当中,教师应尽力纠正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发音,鼓励他们多听、多说。社会大环境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会导致学生语言水平的退化,应该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力度。
(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J].方言,1993(4):265-274.
[2]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3] 戴庆厦,何俊芳.论母语[J].民族研究,1997(2):60-65.
[4] 叶秀丹.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述评[J].考试周刊,2012(7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