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
摘 要:大中小学校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锚定目标,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滋养剂,也是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我们必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四个自信”教育之间的联系,寻求融入路径,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筑牢文化根基。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
一、研究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在增强“四个自信”的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其中生动典型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榜样等鲜活题材,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有效补充和延伸教材内容,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吸收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使之成为孩子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读史明志,增信笃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立德树人,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四个自信”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挖掘与应用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兼顾传承与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是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承与发展,重视文化传承的本质,保持文化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注入时代精神,注重创新质量,并保持其独特性。三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威胁。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强其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是当前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解决好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众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然而,在实际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这些内容没有被有效整合和串联,导致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其次,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规划或指导原则,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导致一些短期内的文化活动或项目难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挖掘与OMkUIHibXzqLquuBpXZ2jA==应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坚持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修身立命、经世济民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赋予中华民族以精神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不仅适用于历史,而且契合当代、指向未来。其核心内涵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破解时代之困、纾解民生之忧、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底层逻辑。因此,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需要确立对中国历史的正确态度,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指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
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理解其内在逻辑和价值观念,挖掘其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例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还可以加强戏曲、书法、国画、武术等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深化研究阐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契合相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精髓和文化特色,这有助于我们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点。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包括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制度等方面,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具有相通之处。深入挖掘这些结合点,可以更好地将两者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需要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中国实际,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第二,要注重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上高度契合,在价值目标上深度相融,推动两者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可以引导青少年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加深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感悟,洞察时代大势,科学回应时代要求,以原创性理论贡献和开创性实践创造书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三)加强思想教育,营造传承氛围
第一,要促进课堂教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层次、分类别融入各学段课堂教学,引导青少年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品德行为;另一方面,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例如,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风俗、故事等,使青少年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蕴含的价值理念,实现多学科育人联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第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全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之中。结合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特点,开放共享社会资源,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通教与育,使青少年在亲身参与、情境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加强队伍建设,丰富理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施历史主动精神教育的主体,承担着艰巨的责任和使命。而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的融入程度以及教育效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中小学校需要积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为推动教学高水平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要加强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等育人队伍的协同发展。我们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环境创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宣传交流等途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借助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教学骨干能力提升计划、思政工作者专项培养计划等培养培训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德能力、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思政工作者的育德水平,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校内协同育人团队,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统筹教育资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学、历39d7be02bbbe38308faeb50a6ee31e2744069ec0301d370f5dc0a903bd9b21db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教学领域,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框架,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资源,形成综合性的研究体系,推出一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精品力作。相关单位还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划和教学规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蕴哲.培养文化自信要讲清楚三个关系[N].中国教育报,2023-04-25(5).
[2] 张颖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挖掘[J].中学政治参考,2023(36):110-111.
[3] 万姗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