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视阈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新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完善制度保障、健全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族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特别是交流性群众文化活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全疆各族群众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文化和旅游部与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以2023年为例,全疆举办了“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全国广场舞大赛、“一起来跳新疆舞”等系列活动,以疆内文化互相交流、内地文化进疆交流、新疆文化走出去交流的形式,举办交流性展示展演活动300余场次,形成了文化活动“下暴雨、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按可比口径计算,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3万场次,惠及群众6258.7万人次,较2022年增幅分别达139%和237%。
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创新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笔者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润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参与性、共享性等原则和要求,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在《文化润疆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2022年工作计划及任务清单》等文件中,公共文化服务涉及10项重点建设内容,同时需积极配合做好涉及文化和旅游方面的38个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是推进文化润疆全面覆盖、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原则和要求包含公平性和均等性、公益性和普及性、多样性和便利性。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要均等分布,保障公民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公益为导向,不以营利为目的,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要覆盖每一位公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润疆中是基础性工程,是文化润疆到达“最后一公里”的根本保障。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性是推进文化润疆深入人心、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
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性原则和要求包含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公民参与互动、激发社会活动。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政府主导,广泛吸纳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各界参与;公民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有权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需求和意见;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促进公民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纵向推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起到关键性和重要性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是核心内容。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性是推进文化润疆成果转化、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性原则和要求包含政策引导与保障、需求导向、可持续性。强调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支援等方式,为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保障;要以公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回应公民的文化关切,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参与意识;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合理规划文化资源配置,建立长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期性奠定基础。深入实施文化润疆,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全面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新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状
(一)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推动完善各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制定《自治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条例》等法规制度6项,为推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十四五”期间,新疆共有29个图文两馆新建项目纳入中央预算——新疆专项库,不断补齐公共文化阵地不达标短板,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配套实现全覆盖,对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三馆一站”专项支持,按照地州级50万元、县市级20万元、乡镇文化站5万元的标准保障。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创新开展“文化大院”建设,挂牌598个“文化大院”,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在移风易俗中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2174个分馆(图书馆1018个、文化馆1156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12个。新疆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46平方米,较全国平均值136平方米高出7%;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32.61平方米,较全国平均值352.13平方米高出23%。培育壮大民间文化品牌,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18个“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级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流动书屋等全民阅读场所,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文化馆(站)开展各类文艺培训和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三)产品供给日益多元
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如舞剧《张骞》、音乐剧《守界人》、舞剧《五星出东方》、歌舞剧《新疆是个好地方》等,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挂牌成立“昆仑尼山书院”,创新举办“群星艺术沙龙”活动,推出“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文献展”,以及线上讲堂、“艺游云上·暑我最棒”儿童画优秀作品展等线上活动百余场。数字化建设有序推进,推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有序实施,建成新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的分级管理平台及文化大数据系统,为基层服务点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数字文化服务环境和资源,在南疆4地州149个乡镇382个村开展3187场活动,服务8.2万人次。
(四)群众活动丰富多彩
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出乡村“村晚”、广场舞、大家唱、“群星耀天山”群众文化才艺大赛等一批参与面广、影响广泛、社会效益好的品牌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巴州文化馆(站)开展优质文艺资源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组建“中华文化辅导员”志愿队伍,持续开展“石榴籽”文化文艺小分队、乡村文艺小分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惠民演出4425场,惠及69.78万人次;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三平路街道打造“三平路街道‘三尖’非遗手工坊”研学基地,构建集体验教学、产品开发、社会服务、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研学平台,采取参观实践、互动体验、主题讲座等形式,为居民、职工、学生等多种群体推出生态保护、红色记忆、传统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等特色研学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田。
(五)交流互动更加紧密
全疆实现了108个县(市、区)以所在地州为基本边界的活动交流向自治区组织、14个地(州、市)集中展示交流的突破。“文艺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全疆各级文化馆协同联动,举办了“舞动新时代”广场舞展演和“唱响新时代”等展演活动,采用集中展演、快闪的形式,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红山公园、人民公园等景区景点及高铁站等地巡演,线下惠及群众2.5万人次,两场直播曝光量达1054.6万人次,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当主角、唱大戏。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实现了“春雨工程3.0”的转型升级,以“请进来+走出去”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非遗项目展示、文化交流和公共文化调研等活动,新疆结对“春雨工程”项目186个,累计开展565场活动,惠及129.3万人次。
(六)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设立区、地、县三级志愿者服务保障专项资金,组织开展“石榴籽”文化小分队赴基层辅导培训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文艺培训辅导和展演展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列培训班、全国文化馆(站)农民画展示、全疆民间社火及大型灯会、广场舞、大家唱骨干培训班等,培训群众文化人才千余人次,全疆共有2746支各级群众文艺团队,共计5.6万余人在全疆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制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策划“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启动仪式暨志愿者风采展演”活动,形成“政府+社会”供给文化产品的合力。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东西文化传播交流的必经之地和传输通道,文化事业发展面临“文化多样性、地方差异性、社会多变性、价值多元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机制还有不足
“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观念普遍存在,还存在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地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拨付不到位、公共文化专项经费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行颁布标准仍然有差距,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
面对文化润疆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对公共文化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参差不齐,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挖掘不够,突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识符号较少,还缺乏能够充分反映内地与新疆文化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艺作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全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覆盖率较低,难以有效吸引基层群众广泛参与。
(三)公共文化活动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差异性大,深入推进文化润疆,需要各民族文化充分交流,特别是与内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流,但目前开展的群众文化交流活动,还存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共性文化交流不充分的问题。基层公共文化阵地“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对品牌活动的引领,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群众参与感、获得感、满意度不足。
(四)人才短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激励、考核等机制不健全,“老人出不去、新人进不来”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与质量均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需求。乡镇文化站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技术干部缺乏、“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等现象,村级文化协管员多是村委会人员兼职或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偏低、流动性大。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具体措施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牢牢把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壮大人才队伍,推动各族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强化各级财政、审计,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调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形成严密的公共文化场馆免开与地方足额配套运行经费、专项活动经费等。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文化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进一步提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工作,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结合文化艺术精品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系统梳理打造中华文化标识,提炼一批凸显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新疆地域特征的典型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并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群众文化民间艺术。建设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精神的城市雕塑、文化长廊和文化墙,支持开展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强化视觉记忆、心灵体验、文化认同。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云建设,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内容的供给能力。
(三)聚焦增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关键点,加强公共文化交流活动
围绕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喜好欢聚的特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的建设主体作用,持续办好“村晚”、“群星耀天山”群众才艺大赛、“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一起来跳新疆舞”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着力建设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平台,探索建立全国联动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交流展示展演活动,通过公共文化促进文化润疆,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四)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石榴籽”文化小分队赴基层辅导培训活动,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列培训班、“群星耀天山”群众文艺创编、基层群众文化骨干培训班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综合能力。结合“三区人才”文化人才专项,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和文化带头人培养。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以及援疆资源,深化“春雨工程”,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部老同志志愿服务队”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争取干部挂职锻炼机会,选派优秀干部赴内地进行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