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景区”模式构建方法及发展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如何与景区相结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和读者的需求。本文梳理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相关研究,以陕西省图书馆诗经里小镇分馆为例,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景区”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图书馆+景区”的构建方法及思考,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景区”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旅融合;图书馆+景区;诗经里小镇分馆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1]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的拼接,而是彼此间深度融合,在产业、服务、宣传等方面相互贯通。

一、文旅融合下图书馆相关研究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列入主要任务,旨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我国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在文旅融合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3]

国内图书馆界很早就开始了文旅融合下图书馆发展的研究。马佳滢、金武刚认为,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变化,是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刘洋认为,打造图书馆文旅品牌,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文化自觉,实现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责任担当,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在挖掘特藏文化内涵、强化社会多元协作、提升图书馆服务理念、把握文旅跨界的分寸感等方面持续发力。[5]陆和建等人对主题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主要有文化地标、景区分馆、图书馆+住宿、研学旅游4种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线上线下结合,多方联动宣传;深挖特色资源,加强人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科技赋能创新;开发创新活动,加强品牌建设。[6]

二、陕西省图书馆诗经里小镇分馆情况

西安诗经里小镇以诗经文化为灵魂,将《诗经》中涉及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事物,都转化为现实的景观和建筑。在这里,有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等一系列与《诗经》相对应、相融合的建筑和景观,更有诗经礼乐盛典呈现。

(一)建立陕西省图书馆诗经里小镇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诗经里小镇分馆于2023年4月建立,是陕西省图书馆与景区合作打造的第一家文旅融合分馆,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陕西文旅融合步伐而打造的第一个“诗和远方”的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加强文化引领,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持续推动陕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诗经里小镇分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其中国学类书籍5000余册,与《诗经》有关的书籍2000余册,另有120余册古籍孤本、善本供读者阅览。

(二)诗经里小镇分馆IP形象展示

诗经里小镇分馆自开馆以来,紧紧抓住诗经文化,持续进行文化挖掘、传承、展示,利用丰富的活动、IP塑造等将图书馆与景区紧密联合在一起。

诗经里小镇分馆又叫“小雅书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诗经里所在地理位置位于西安沣河之滨,是周王朝丰镐二京遗址地,因此分馆的名字就取为“小雅”。

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示图书馆品牌形象,诗经里小镇分馆还专门设计了两个IP人物:一个男孩名叫“孔阳”,出自《诗经》里《国风·豳风·七月》的“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名字彰显了阳刚帅气、意气风发的一面;一个女孩名叫“望舒”,出自屈原《楚辞·离骚》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是传说中的月亮女神。

结合这两个IP人物和《诗经》经典诗句,先后设计了IP人物主题环保袋、笔记本、鼠标垫、水杯等一系列图书馆文创产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诗经》不断探索与创新,让《诗经》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搭建起一条新时代的文化桥梁。

(三)诗经里小镇分馆开展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

诗经里小镇分馆自建成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活动,为诗经里小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抄《诗经》,感悟经典”活动中,读者换上优雅的服装,进入分馆专属的抄诗场地,由主抄人孔阳讲解经典诗篇的含义,读者在领略诗礼与诗文化后静心抄诗,在一笔一画书写中,感悟《诗经》经典。

“习礼仪,赏美景”是一个常态化活动。为了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读者可着汉服游园,沿着古朴的街道,身着一袭华服,手拿一把折扇,风雅游园,穿越古今,惊艳时光。

“学陶笛,感受礼乐之美”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项活动。简单易学、方便携带的陶笛是大众喜欢的乐器之一,通过学习陶笛的吹法,让读者感受传统乐器之美,铭记诗意传承。

还有非遗体验传统插花、活字印刷、蓝染手作、手画油纸伞、掐丝珐琅DIY体验、唐流彩手工艺术画体验等多项活动,让读者在这里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

(四)诗经里小镇分馆建成以来对诗经里小镇的影响

诗经里小镇分馆自建成以来,除了常规的读者阅览服务以外,还联合景区举办了多项活动,给景区提供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充实了景区的文化氛围,让读者在游览的同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景区的历史和文化,让文化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三、国内外图书馆与景区合作情况

(一)国外图书馆现有案例

伊丽莎白·B. 米利肯图书馆(Elizabeth B. Milliken Memorial Library)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国家公园内,图书馆拥有多个阅览区域,供人们阅读、学习和交流。图书馆还为游客提供休息区域和露天庭院,让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图书馆藏书丰富多样,有很多环境保护、自然科学、户外探索等方面的书。该图书馆旨在通过阅读和亲近自然来传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图书馆(Bibliothèque de l'Abbaye du Mont-Saint-Michel)位于法国诺曼底圣米歇尔山,是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也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这座修道院图书馆建在山顶上,可以俯瞰壮丽的海岸线。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古籍和历史文献,是了解修道院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二)国内图书馆现有案例

苏州图书馆有多家分馆与景区联合建设,其中包含虎丘书院分馆、昭庆寺分馆、文征明主题分馆、阳澄湖度假区分馆等。虎丘书院分馆位于虎丘山麓的虎丘书院,内设苏州图书馆虎丘书院分馆、地方文献馆、文学馆等。昭庆寺分馆位于平江文化中心古昭庆寺内,安宁古雅,分馆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馆藏图书近3000册。文征明分馆位于孙武-文征明纪念园内,馆内重现明式装修风格,以文征明的作品为蓝本,摆放明式家具、赏石、盆景,辅以插花、挂画等,现藏有古籍、文献1000余册,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类别,其中线装书最具特色。阳澄湖度假区分馆位于阳澄湖“美人腿”半岛中部的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二楼,分馆整体采用“岛”式的动线设计,空间分隔,错落有致,唯美文艺;馆内藏书3000余册,以中日文化、阳澄湖文化、休闲度假主题图书为主。

四、“图书馆+景区”的构建方法

图书馆与景区加强合作,旨在通过跨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游客和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图书馆+景区”的构建方法如下。

(一)协同管理、互利共赢

图书馆和景区应加强协同管理,包括规划、执行、活动、效果评估等环节,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

(二)加强资源共享与整合

图书馆和景区应加强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包括文献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可以提供有关景区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供游客借阅。景区也可以向图书馆捐赠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可以提供景区的介绍、旅游攻略、交通信息等,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旅行。三是人力资源共享,景区的工作人员可以参与图书馆的阅读活动、讲座等,为游客和读者提供更多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为景区提供文化讲座、历史解读等服务,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四是数字资源共享,图书馆和景区可以合作开发数字资源,共同制作景区的数字地图、虚拟旅游等,提供给游客和读者。

(三)建设应具有系统性

建设一座成功的景区图书馆需要考虑系统性原则,从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区划、空间设计、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系统,这样可以确保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图书馆的藏书规划应该根据读者需求和景区定位确定藏书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主题的景区藏书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文化活动策划也应考虑与景区的有机联系,以传播和弘扬景区的历史文化为主,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和游客参与。

(四)注重品牌联合推广

景区分馆借阅环境的优化不能单纯依靠装修等表面功夫,而应依托景区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分馆特色。另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分馆的区域优势,向公众展示特色文化,提供具有分馆特色的借阅环境、文创产品、旅游项目,来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要通过景区宣传、活动打造等措施来建立品牌,进行联合推广。

五、“图书馆+景区”模式发展思考

(一)加强政策指导

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图书馆与旅游景区合作的政策,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图书馆与旅游景区的合作方向、合作模式、合作标准等,并提供合作的指导和参考,确保合作有效进行。图书馆和景区可以定期组织合作会议,分享合作经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合作效能。财政部门可以增加资金支持,为图书馆和旅游景区的合作项目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资源挖掘、文化保护、旅游规划、推广营销等。

(二)拓展合作领域

图书馆与旅游景点的合作可以拓展得更广和更深,不仅仅局限于图书借阅、读者活动等,还可以探索更多、更符合景区未来发展的合作方式。

一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图书馆和旅游景区可以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对历史文献等进行修复、保护和研究。图书馆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支持、技术支持,旅游景点则可以提供实地考察和展示平台。二是进行旅游规划合作,图书馆和旅游景区可以共同策划旅游路线和活动,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旅游景区的实地景观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例如,可以推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引导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共同推广旅游产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三是进行文化交流,开展教育普及,图书馆和景区可以共同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讲座、研讨会、艺术家对话等,邀请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参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还可以共同开展教育普及项目,如编写教材、举办展览、设立教育基地等,向公众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知识。

六、结 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促进文旅融合的根本要求。图书馆和旅游景区的有效融合应强调以图书馆为引导、旅游景区为依托,实现文化赋能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号召力的图书馆界旅游品牌,突破图书馆文旅融合困境,实现文旅融合新发展。[7]

(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2-06-23].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 06/t20210623_925879.html.

[3] 查炜.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及思考[J].图书馆,2020(2):41-45.

[4] 马佳滢,金武刚.国外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的公众认知研究:基于Google Maps在线评论文本分析[J].图书与情报,2022(3):6-19.

[5] 刘洋.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2021(2):22-28.

[6] 陆和建,黄圣诗,许魁义.我国公共图书馆主题分馆文旅融合发展案例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3(10):27-34.

[7] 张佩珍.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与旅游景点交流合作机制探讨[J].办公室业务,2023(7):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