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研究

摘 要:当代互联网媒体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交互设计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而快速兴起,融媒体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对新媒体视阈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二是深度依托新媒体,提升传播效果;三是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强化交互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精神文明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传播

基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为代表,向大众实时交互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媒介。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及人工智能、数字媒体、VR、AR等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媒体传播在社会层面的覆盖率日益提升,逐步延伸到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展示工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相互促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发挥着关键带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课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主要原则

新媒体时代,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思维观念,通过互联网及影像媒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与展示工作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工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内容层面,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宣传媒介、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内容,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在宣传形式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使人民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展示工作中,要关注交互设计应用,突出以人为本,优化受众在不同媒介平台的接受体验和宣传媒介的应用体验,可以通过常识问答、实际案例等方式,让公民了解自己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如何遵守公共秩序等基本规则。

二、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核心价值

传播模式的发展变化

(一)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在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思维应有所转变,宣传媒介紧密依托互联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数字影像”的思维在逐渐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领域的诸多层面。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互联网+数字影像”的宣传形式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呈现出了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大大降低了精神文明宣传内容发布和传播的成本,重新建构了社会结构和关系结构,为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变革提供了关键平台。

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已明确强调传播过程与互联网相融合。“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应用,实现人际线上连接、人和信息的连接;‘互联网+’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人际、信息、服务、场景、物流的连接。”[2]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重要宣传、展示途径。

(二)深度依托新媒体,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是依托新技术支撑体系出现的媒体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卫星等,以数字电视、电子计算机、移动设备为终端,无线网络技术为技术支撑,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可视性,可以实现全球化交互。新媒体主要基于两大平台,一是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呈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客户终端、数字电视等;二是伴随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式,如车载电视、商场楼体广告牌等。

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及展示形式多样,以视觉传达表现及视听语言为主。在互联网迅猛发展、高度普及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加高效地传播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及取得的成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新媒体由于具有技术层面、传播渠道层面、终端层面、服务层面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已逐步形成了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主要接收发送媒介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新媒体传播由精英媒体逐渐向大众媒体的转型。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极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成本,以更加便捷的传播方式和更加丰富直观的传播内容表达为显著优势。

近年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受众最为广泛的媒体传播平台,而移动互联网及终端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新媒体传播内容质量及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当代媒体融合传播的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度依托新媒体平台,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和指引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发挥着关键保障作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十分关键,教育类宣传片、科技信息电影电视作品、体育赛事直播、文艺类短视频、摄影图集、科普宣传插画绘本等通过新媒体平台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传播速度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场景中。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新浪微博等平台观看,各平台设置内容分享功能,开展与其他网站的共享与合作,积极谋求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内容的共享运作模式,努力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强化交互效果

交互即交流互动,是很多互联网平台追求打造的一个功能状态。具有交互功能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在上面不仅可以获得相关信息或服务,还能使用户与用户或用户与平台产生交流与互动,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意、思想和需求等。[3]

宣传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共享和交互,媒体也是思想、情感、心灵、民族文化认同的延伸。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我国近年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快,民众互联网媒体参与度高,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人。这些均为新媒体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影像传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和展示的核心路径。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的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形式应注重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积极与受众群体展开更深层次的互动。在视频加文字介绍、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基础上补充网络链接、扫码分享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评论栏内容、评委介绍等,以此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媒体平台交互路径。

三、结 语

我国新媒体传播受制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缘环境、传播环境、互联网产业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目前阶段仍需要依靠数字影像技术发展和传播全球化、大数据等提供关键支持。因此,我们应该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与展示的表现形式及方法不断完善,通过实践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使其上升到更具广泛适用意义的学术理念,以促进新媒体传播领域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芳.新媒体背景下的影像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20):84-85.

[2] 任政.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35,38.

[3] 赵杰.新媒体跨界交互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