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九十年代私人化写作

摘 要:私人化写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于文坛的现象,它以主观诉求为核心,以私人体验为基础,以张扬个性为特点,彰显着一种新的“个人化写作”的魅力。私人化的核心在于它与群体性的区别和对立,不仅践行了文学就是人学的理念,而且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注入了活力。

关键词:私人化写作;林白;陈染;女性文学

一、私人化写作的诞生

(一)社会背景的变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价值规范、伦理道德、文化与生活观念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描写政治、国家与社会问题,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使文学在新时期焕然一新。一个文学活动的完成除了受创作者的影响,还受阅读者兴趣和市场驱动的影响,消费社会中人们的猎奇心理非常明显,作家避免不了顺应市场、关注读者。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也使人们发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社会巨变与政治问题转移到个人的成败中,这种观念的变化也使得作家意识到文学应该转变视角——回归到对于个人生活与情感体验的描写上。女性作家将叙述的视角放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自我经历为蓝本,描写女性独特的私人生活与隐秘心理,抒发女性的人生经验与情感历程,由此慢慢形成了私人化写作。

普遍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是从个人的视角切入历史,比如王蒙的小说《蝴蝶》,就是以“我”的眼光和看法为出发点,总结一生的经历,从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历史的过程与影响;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则以珊珊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来展开叙述,揭露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私人化写作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化”的表达展现到了极致。重点表达“私人意识”,是私人化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呈现出的特征与表现,主要书写私人经验和个人生存体验,其中的“个人”无法与“集体”相融在一起,其写作空间也是完全封闭的,它唯一的写作空间和话语空间就是私人空间。

(二)西方后现代理论的映照

西方相关理论的引入,无疑为九十年代私人化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不少学者对西方文学与理论进行翻译与学习,我国不再只有旧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理论,一些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等新鲜事物弥漫开来,西方的相关理论也在此时慢慢传入国内,例如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等译作。它们丰富了我国作家思想体系,为我国女性作家写作开辟了另一方天地。另外,鲍晓兰还写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特点,明确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差异,使我国的女性作家对这一理论有了清晰的认识。林白、陈染等作家就在这一时期注意到了女性主义理论,林白在和荒林的谈话中直接承认自己的写作或多或少受到了波伏娃《第二性》的影响。九十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传入国内,后现代主义主张挑战否A7rywK+L4ElSUxIZr//caA==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挑战本质主义,反对性别不平衡,关注话语本身。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传入国内,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或多或少受到了熏陶与启发,开始思索国内的女性写作。于是,她们反对宏大的叙事,主张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探寻女性的私密与隐蔽的生活经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写作的新篇章。

二、私人化写作的表征

九十年代的私人化写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写作流派,在叙述经验内容上与写作方式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注重表现私人经验与隐蔽的生活。

(一)创作内容上的突围

私人化写作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蓝本,书写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往往具有自传的性质。比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带有作者早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以女主人公多米为视角,描述了她从五六岁的儿童至成人的成长历程,书写了她奇特的童年,长大后的奇遇,经历爱情的洗礼,最终和自我和解。这部小说采用了自传体的形式,以作者的某些经验为写作基础,展示了女性独特的私人生活。私人化写作在不断深入私人经验的同时,倾听自己的身体,感受意识深处的隐秘角落。小说中往往设置蚊帐和浴室的场景,在这些封闭空间中,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拒绝外人的探入以及社会的侵染,孤独、寂寞等情感交错复杂,渐渐形成了自恋的情绪。在陈染的《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就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甚至迷恋自己的身体,经常照着镜子与自己的身体进行交谈,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完美无缺的。林白的《致命的飞翔》中自恋情结表现得更为夸张,当“她们”是一个人的时候,会脱掉衣物,在镜子前反复欣赏自己,并完全被自己的身体迷住。镜子成为她们的工具,在镜子中打量、审视自我,代表着她们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自身的关注。

(二)创作形式上的革新

1.回忆与想象式的叙事策略

在创作方式上,私人化写作一般采用传记或回忆录的方式,作品大都是作者回忆或者缅怀以往生活,往往把一些零碎的回忆和自己的想象融合在一起。这种叙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叙事的挑战,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林白的作品一般运用想象的叙述方式,并且这些想象往往是不连贯的,如《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叙事是混乱的,主人公与他人的故事相互交叉,通过回忆的碎片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反传统的时空线性叙事形式。在她的回忆过程中,时间概念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宏大的政治事件也不过是虚浮的背景,这无疑为现当代写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视角。陈染大多采用回忆的叙述方式。小说《私人生活》回忆了主人公倪拗拗孤弱的童年经历以及对她成年后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还回忆了青春时代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慢慢形成压抑、忧郁的青年心态。这些回忆表明了陈染的写作是从女性的视角去回忆女性从童年到成年的一种私人体验,她们并不想批判社会,只想重新书写女性最本真的自我。

2.以“我”为主体的叙事策略

叙事的视角一般可以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九十年代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叙事风格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相比,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事,不仅使文章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还能让读者更多地关注到个人。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她们作品中的“我”不仅是叙事的人,还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人,“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都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以此突出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通过第一人称展现了一个女性从幼年到成年的生理变化与心灵蜕变;陈染的《私人生活》也以第一人称描绘了倪拗拗的爱情故事、内心挣扎,向人们展示真实的女性生活——女性不只是母亲、妻子的形象,也可以是另一个属于自我的充满个性的女性形象。

三、私人化写作的意义及局限性

对私人化写作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作为文学只是一味叙述私人经验,没有做到“文以载道”,承担起社会与历史使命;也有人认为私人化写作既然出现了,那么存在即合理,应当允许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存在。

(一)关注人物内心世界

在私人化写作出现之前,占据支配地位的一直都是代言式或者群体式的写作。这种写作方式在内容上描写的往往是重大事件、关键任务、政治主题,表现社会和整体意识,即使有一些描述个人故事,也往往是以国家民族或阶级群体的宏大事件为背景,最后的落脚点都是直面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在叙述方式上,宏伟叙述占据主体地位,以群众的共同理想为目的展开叙述。这样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启蒙意义,但也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消减了人与人之间的特殊性。私人化写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在创作内容上私人化写作并不代表某一阶层或某一类人,作者关注的只是自我,真正地实现“我手写我身和我心”。文本中的女主人公不再作为陪衬而反映某些社会问题,她们表达自己的思维,抒发自我的心灵,也不再走固定模式的道路,而是随着自己的内心去行动。她们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她们可以在自己隐蔽的空间(卧室或者浴室)内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倪拗拗通过自己的眼睛注视这个世界,注视着自我内心。多米跟随自己的内心,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些作家不再紧盯着时代潮流与社会政治,而是将写作视角放在人们的感性生活之中,大胆抒发作为主体人的自然欲望,正视人的各种需求。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从一开始就直接表达一个女孩子的心理生理活动,以及在蚊帐后面的生活。私人化写作在叙述私人经验的同时也注重关注人的感性经验。人物不再受理性与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而是更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感性情绪。私人化写作作为一种“个人化写作”的探索,在社会追求“集体化”“公共化”的浪潮中,首次做到了对私人隐蔽经验的关注,为我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与内容,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私人化写作让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写作空间更加多元化,其积极意义应当被充分肯定。

(二)价值意义较为单一

私人化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作者大多受西方文论的影响,其写作的内容较为大胆、露骨,与传统的中庸文化相背离,缺乏精神性的深度,不为我国一些群众所接受。私人化写作大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文本主体描写也只有女性,其价值意义上的表现比较单一,造成了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林白、陈染等人的写作本想表现一个新的写作视野,描写的内容大多是个人独特的情感与琐碎的事件,却偏偏把自己局限于自我的身体、情绪中,以及极为狭隘的人际交往中,忽视了那些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女性生活。《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性格执拗而又心思敏感脆弱,特立独行、内心孤独,她不与外界妥协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只能陷入无助的困境。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在过去与未来、恋爱与被恋爱、虚构与现实中不停挣扎,最终也没找到真正的自我。这些作品通过女性特有的视角,以诗意的语言,精心营造出一种梦幻、飘忽不定的氛围,吸引着读者。但是这不禁引起我们深思:当人们不再被这些感官刺激吸引时,私人化写作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私人化写作的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四、结 语

通过前文对私人化写作涵义的阐述、背景分析、表征描绘以及意义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私人化写作以主观的诉求为核心,以私人体验为基础,以张扬个性为特点,彰显着一种新的“个人化写作”的魅力,不仅使文学重新回归到对人的认识上,践行了文学就是人学的理念,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注入了活力,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多元化格局的开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私人化写作对“个人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慢慢沦为供他人观赏的“身体写作”,这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女性文学在表现“个人”时,还要关注“大众”的问题,走出“个人”的圈子,走向“社会”,这样女性作家的作品才能涵盖女性和男性构成的整个社会生活,作品的意义才能更加深刻,女性文学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染.私人生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2]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 降红艳.“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2(5):85-89.

[4] 郭春林.从“私语”到“私人写作”[J].文学评论,1999(5):59-61.

[5] 王纪人.个人化、私人化、时尚化:简论90年代的文学写作[J].文学理论研究,2001(2):2-6.

[6] 陶东风.“私人化写作”重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91-96.

[7] 张立群.论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及其后现代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21-24.

[8] 林白.林白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9] 陈染,萧钢.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10] 陈晓明.“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J].文学评论,1999(5):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