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的语义泛化过程及动因

摘 要:“内耗”最初是物理学领域的专业用语,经媒体传播后得到大众广泛认可并使用,成为“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内耗”从产生之初经过了泛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网络流行词“内耗”进行梳理,从指称主体、色彩义、义素等方面阐述其泛化过程,并分析其泛化成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内耗”;语义泛化

2022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其中就有“精神内耗”一词。在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内耗”一词没有随时间被遗忘,反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2023年12月以来,新浪微博平台显示“内耗”一词的指数稳定在90000至300000之间。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几个峰值,高达529037。微信指数显示,“内耗”一词指数自2021年4月产生至今一直保持在500000以上。这些数据都证明了“内耗”一词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活力。

“内耗”一词在2021年走红后得到大众广泛使用,但学界对其的关注停留在教育领域“如何停止内耗”等话题的研究上。本文对“内耗”一词进行梳理,阐述其语义泛化过程并分析其形成的动因。

一、网络词语的词义转喻现象

赵艳芳指出,转喻和隐喻在语义上的运作机制不同。隐喻涉及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则涉及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替代关系,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之间的替代关系[1],强调了事物间的“接近”和“凸显”的关系。举例来说,“他读过余华”其实是用“余华”转喻“余华的著作”,这就是转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种聊天工具的丰富,网络新词频出,例如表示自己被突如其来的价格惊讶到的“刺客”、觉得事件发生离谱且荒谬的“狗血”、被其他人推荐买入的“种草”等。刘瑞把网络词语的产生方式总结为三种,即完全创新、仿旧造新、旧词新义。前两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词,而后者是通过与现有词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关,将现有词赋予新的义项。[2]在以“旧词新义”方式产生的网络词语的发展过程中,转喻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转喻在旧词新义式网络新词中的作用,笔者试图分析“内耗”一词的具体发展路径。

“内耗”的基本义是物理学领域机器或装置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在大众具体语境的引导下,使用者发现“内耗”这一词的基本义,与社会群体产生矛盾、内斗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无谓消耗这一特征相关或接近,于是从前者联想到了后者。随着二者关系固化,“内耗”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范围扩大,使用者对这一词的运用日趋熟练,随之发展出了表示“个体内心的内斗、对自我价值质疑”从而让个体疲惫无力的“内耗”。下面将详细分析“内耗”语义泛化的具体路径。

二、“内耗”语义的产生及语法功能变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内耗”指:

①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例如:

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的分组会上宣读的八篇论文,包括了核子力、金属内耗……等方面的研究。(《人民日报》,1955)

②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例如:

聘任制还减少了科技人员之间的“内耗”,加快了科研工作的步伐。(《解放日报》,1985)

“内耗”最初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国家资源或身体病理方面的“损耗”。例如:

(1)为其津液内耗,不胜攻伐也。[3]

(2)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4]

这一意义与用法在现代已不再使用。直到作为学科领域术语出现,“内耗”这一词才以新的意义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它作为名词使用,指机器内部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例如:

内耗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了内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导致振动能转化为热能。

另外,结合“内耗”的最新用法,我们归纳出“内耗”新的泛化义为“因个人胡思乱想、纠结,造成精神上的疲惫”。例如:

减少抱怨与内耗,自信地笃定前行,是美好生活的开端。(《人民日报》)

此句的“内耗”仍然作为名词使用。

三、“内耗”语义转变和泛化的过程

(一)语义转变

“内耗”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上都有所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指称主体上,从原始的物理过程转变为更广泛的概念。“内耗”原来是物理学领域的用语,如:

他们通过金属内耗的研究方法,对金属内部的构造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得出了若干新的结果。(《人民日报》)

后来“内耗”经语义泛化后,其指称主体为社会上的团体或群体,如:

有些人反对集体协作,强调单干,甚至打击排斥别人,形成“内耗”。(《人民日报》)

②在网络用语“内耗”出现之后,“内耗”的对象转变为人的心理,用来表示心理学领域因人的内心活动纠结而产生的精神疲倦,如:

我是一个情绪内耗很严重的人。

③在色彩义上,“内耗”是一个描述客观物理现象的中性词,网络化后逐渐变为偏贬义的词,如:

去年,他们有两个人自愿结合,接受了研究大蒜液微型胶囊的任务,人数虽少,但两人志同道合,没有“内耗”。(《人民日报》)

④在义项上,从具体的含义扩展到更多的抽象含义,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场景。“内耗”的义项有2个: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内耗”成为网络用词后,其义项增加了一个,即因个人内心的纠结而产生的精神疲累。前两个义项分别适用于物理学、群体心理学领域。第三个义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词的义项,只是学科领域术语泛化的最新动态,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⑤在义素上,“内耗”一词从过去的基本义素到现在义素扩展,以反映更丰富的语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差别:

内耗Ⅰ——[+学术术语][-贬义][+书面语][-激烈竞争]

内耗Ⅱ——[-学术术语][+贬义][+书面语][+激烈竞争]

内耗Ⅲ——[-学术术语][+贬义][-书面语][-激烈竞争]

⑥在词性上,物理学领域的“内耗”是作为专有名词存在的,表示机器或装置做无功行为的现象。互联网中“内耗”一词能作为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以满足不同的语言需求和表达方式,如:

(1)一段话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2)如何减少我的内耗?

(3)内耗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也可作为动词,表示使个体情绪低落的行为,如:

不内耗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勇敢删除背刺自己的人。

(二)泛化过程

刘大为认为,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5]

学科术语“内耗”的语义泛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语义转喻、语义抽象、语义泛化。

1.语义转喻阶段

这一阶段是词义泛化必需的基础阶段。转喻是建立在喻体与本体相近性的基础上,指的是甲、乙两事物实质上并不相似,但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有联系,利用这种关系用甲事物的名称代替乙事物,其内有思维关系不是相似关系而是联想关系。“内耗Ⅰ”是“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是物理学的学科术语,“消耗”“不对外做功”和“能量”是“内耗Ⅰ”的核心概念,往往给人无力感。基于此,人们将自身消耗能量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的“内耗”与群体生活中各部分不协调而造成人力物力无谓消耗的行为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内耗”新的词义,即“内耗Ⅱ”,如:

(1)一个团队内部,甚至一个社会内部,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内耗。

(2)班子的内耗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2.语义抽象阶段

这一阶段,“内耗”经过大众频繁使用,其转喻义逐渐在相同的语境下得到发展,大众对其识别意识渐渐弱化,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如:

(1)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精神内耗。

(2)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无异于一场严重的精神内耗。

3.语义泛化阶段

“内耗”发展到这一阶段,语义变得典型化,指称主体、情感、搭配等方面变得细致、复杂,此时大众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穿插“内耗”一词,并在相同语境中将“内耗”设为首选,如:

(1)有些人太好面子,宁可让问题内耗自己的生命能量,也不愿放下面子求助。[6]

(2)但她过多心力与精神的内耗,常常使她头晕、目眩,常常使她失眠与焦虑。[7]

总之,从语义泛化的过程来看,“内耗”的语义泛化经历了两个阶段。首次发生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衍生出新义项“内耗Ⅱ”,已纳入《现代汉语词典》,成熟度较高。第二次泛化发生在2000年之后,是在“内耗Ⅱ”基础上的最新动态,频繁出现在大众日常语言中,尚未形成固定的词义。“内耗”的语义泛化结果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6点。

第一,指称意义由以前只涵盖物理学领域机械装置的内部消耗,扩展至社会部门、个人心理的矛盾和纷争。

第二,使用范围由专业学科语域扩展至日常语域。

第三,附加意义的变动主要表现为情感色彩的变化,即贬义色彩的增值。

第四,从科技语体转向口语,口语化色彩增强。

第五,语法功能增值,“内耗Ⅰ”为名词,而“内耗Ⅱ”开始出现动词用法,到“内耗Ⅲ”,动词特征更加明显,向名兼动的兼类词发展。

第六,各义项地位发生变化,本义使用频率不及“内耗Ⅱ”“内耗Ⅲ”,逐渐成为非典型义项。随着互联网传播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内耗Ⅲ”有望进一步成为“内耗”的主要义项。

四、“内耗”语义泛化的成因

(一)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8]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大众生活也变得快节奏起来,大众希望用简洁、概括性强的词语来传达一整个概念,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多量信息,实现最大化交流,追求简洁、快速、高效。“内耗”作为双音节词可以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个体因自身想法纠结而使其精神倦怠的生活状态,这一表达方式与快节奏网络时代相适应,符合大众交流需求。

(二)社会情绪词的缺席

“内耗”是随着社会压力变大,大众没有时间排解压力,加上个体容易多思忧患而出现的网络流行词。这一状态流行于网络,引起了网民的共鸣,认识到这种状态可以用“内耗”一词来概括。之前在日常交际中,个体无法使用其他词语来形容这种状态,导致在社会群体领域使用的“内耗”泛化。

(三)社会发展带来语言的变化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葛本仪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制约的重要性。他指出,语言词汇的社会交际性和全民使用性,以及语言词汇通过人们的认识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决定了其运动发展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形成了词汇发展的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客观基础。[9]因此,我们得出词汇的演变和发展受社会环境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迅捷。在社交媒体上既有正能量的内容也有负面情绪的表达,这一开放、交互、包容的环境为“内耗”这一类网络词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结 语

本文通过梳理网络热词“内耗”的产生发展以及泛化过程,探讨了流行的内在动因和社会因素。“内耗”因简洁的形式、高效率的总结方式被大众广泛使用,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表达诉求。“内耗”一词的语义泛化体现了汉语跨领域和多元化的发展,实现了汉语的高效使用。此外,“内耗”在网络中的使用也强化了网络空间的文化环境,给予网络群体归属感。但“内耗”所表达出来的个体精神状态是不值得提倡的,个体需要做的应该是在思考后付诸行动,而不是停留在胡思乱想、扰乱心绪的状态中。

(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瑞.基于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网络新词研究(2009-2013)[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5.

[3] 曹颖甫.曹颖甫经方名著三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4] 韩非子.韩非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5.

[5]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33-37.

[6] 张丽珊,郭子轩.青春期不迷茫[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0.

[7] 顾艳.无家可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8]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