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指示视角浅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

摘 要:《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是官方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其文章标题是影响文章点击率和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巧用各类指示词语,同时在标点符号的选取上也耐人寻味。本文从语用指示视角出发,对标题中的指示词语和出现频率排名前两位的叹号、引号进行考察,发现其具有突出文章重点、增强互动性、表达情感态度、设置悬念等作用,达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语用指示;《人民日报》;文章标题;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现今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公众号平台也极具代表性,是大众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重要渠道。新闻的标题是对新闻事实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肩负着报道与评论事实、传达与评判信息的任务,所以对标题加以关注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一、研究对象及分析

笔者搜集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的所有标题,共407条,因每日推送的文章“来了!新闻早班车”31条标题固定,所以不纳入研究范围,以剩余的376条作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的文章涉及多领域、全方面,既有国家层面,也有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将文章标题大致分为时事政治类、社会民生类、文体娱乐类、心灵情感类、历史缅怀类5类,分别有67条、243条、29条、30条、7条标题。

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的文章,涉及社会民生的占绝大部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日报》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等方面起到了导向作用。

二、标题中的指示词语

指示词语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关系。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一书中指出,指示词语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2]

《人民日报》公众号文章标题中含有大量的指示词语,这些指示词语在充分体现经济性原则的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五种指示词语的数量和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人称指示在文章标题中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语篇指示,时间、地点和社交指示占比很少。

(一)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分为第一、二、三人称。[3]通过对376条文章标题的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人称指示所占比重较大,并且第一、二、三人称指示现象都存在,其中第三人称所占比重最大,占66.25%;其次是第二人称,占20%;数量最少的是第一人称,占13.75%(如表2所示)。三种人称中,第三人称使用最频繁,相比于第一、二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外,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反映客观事物。[4]

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我”出现了7次,在标题中的情况不一,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编辑对说话者话语的直接引用。例如:

(1)“等我病好了,我还要帮着他们上大学”(7月13日)

这个标题是对原话语的直接引用,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说话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2)因为“背带裤”,我专门开了一场班会(7月17日)

编辑对第一人称“我”进行直接采用,让读者置身于说话人的视角去看待新闻本身,产生了互动感,可以增强新闻的活力。读者在阅读时,将自身代入角色,“我专门开了一场班会”,读者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代入“我”的角色,并产生疑问,“我”到底是谁,通过阅读文章一探究竟,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复数“我们”共出现了4次,使用“我们”可以将编辑和读者连接起来。用“我们”来总括,可以顺势而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增强感染力,使双方产生一种共感。例如:

(3)77年了,我们永远怀念……(7月15日)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你”和“你们”共出现16次,通常指听说双方中的听话人,但在标题的运用中不再局限于听话人。它可以指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但具体所指对象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在标题中明确指出,另一种是明确指出。例如:

(4)96年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7月4日)

例(4)中没有出现第二人称“你”所指的具体对象,要想知道标题中的“你”到底指谁,读者需要点开文章阅读。这时,“你”就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这样设置标题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新闻的点击率和阅读量。

(5)陶守武,你被拍下来了!(7月20日)

例(5)中出现了第二人称“你”所指的具体对象,即陶守武。此时“你”所发挥的设置悬念的作用会降低,它更多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强调前面已经出现的对象。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出现频率最高,被广泛使用。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多以“我”“你”第一、二人称形式展开对话,但在网络交际中,恰当地使用第三人称可以制造悬念,利于新闻的传播。例如:

(6)“她那么爱笑,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7月6日)

例(6)未在标题中指明主人公的身份,而是用第三人称“她”代替,耐人寻味。“笑”和“抑郁症”产生强烈对比,“笑”往往代表乐观积极,爱笑的人怎么会得抑郁症,引发读者好奇。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在标题中通过使用第三人称来设置悬念,提高新闻点击率。

(二)语篇指示

语篇指示指在说话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传递话语中的某种指示信息。人称指示在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语篇指示。考察中搜集到的新闻标题中使用语篇指示“这”的有39条。例如:

(7)建议多把这类食物当主食,理由都在这里了……(7月31日)

由上例可以看出,“这”起到了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的作用,标题中提到了“某一种食物”,建议大家当主食,还提示理由很多,读者会好奇到底是哪种食物,又有哪些理由,“这”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此外,“这”还体现了经济性原则,理由不能在标题中一一列举,用“这”简单概括,使得标题更加凝练。

除指示词“这”以外,符号“→”也发挥了同样作用。例如:

(8)00后姑娘夏思凝,冠军!她的目标是→(7月24日)

《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每日新闻推送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的,左边是新闻标题,右边配以相关的图片,符号“→”指向图片,起到了导向作用,吸引读者点开文章阅读。在标题中使用特殊符号,可以使标题更生动有趣,更引人注目。文字、符号和图片的结合,还可以使新闻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社交指示

社交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身份和相对社会地位的词语和语法范畴。社交指示语与人们联系密切,目的在于顺应或调节人际关系。《人民日报》公众号标题中,社交指示使用较少,只有两条。例如:

(9)谢谢您,“鱼爷爷”!(7月17日)

上例中“您”指中国鱼类育种专家金万昆,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现已满头白发,仍忙碌于岗位上,有着令人敬佩的精神。标题中采用“您”体现了编辑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

(四)时间指示、地点指示

时间指示指通过话语传达信息的时间关系,以说话人的话语时间为参照。地点指示指通过话语传递信息的空间位置。这两种指示语在标题中很少出现,其中时间指示有2条,地点指示有1条。例如:

(10)今晚,一起点亮成都大运会!(7月28日)

(11)这里是成都!(7月28日)

例(10)是时间指示,在言语交际中,时间指示语的直接功能是指示时间,有学者根据说话人不同的交际目的,将指示时间信息的功能进一步细分为指示时间定位、指示时间计量和指示时间本体。[5]时间定位指示即对说话人提及的事物或事件进行时间定位。这一功能主要由时间指示词语承载,例(10)出现了“今晚”,是一种指示时间定位,直接点明新闻发生的时间,使标题简洁明了。例(11)是地点指示,“这里”直接点明新闻事件所要报道的地点,出现在标题中具有指引性和宣告性。

三、标题中的标点符号

在新闻标题中,除了各类指示词语发挥作用外,标点符号也具有很强的指示性。《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题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形式多样,各类标点符号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一)叹号

为了突出标题的语意重点,使受众在极短的时间中获得重要信息,叹号被大量使用。叹号可以把创作者对所报道事件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并引导受众体验和理解。比如在报道令人惊讶、震撼的新闻时,可以借助叹号将情绪表达出来,使标题更具感染力。[6]例如:

(12)中国女足,赢了!(7月29日)

例(12)中的叹号表达了编辑强烈的喜悦之情,能带动读者的情绪,产生共鸣。

叹号还可以深化主题信息,强调新闻事件。媒体在表达立场观点的同时,使用叹号可以加强语气,起到强调作用。例如:

(13)汲斌昌被“双开”!(7月27日)

当报道政府官员违纪违法通报时,相关标题会采用叹号,一是表达媒体的坚定立场,二是起到强调警示作用。

(二)引号

引号在标题中的使用,常常是对文章内容的直接引用,这样既可以保证标题的真实性、科学性,又可以使读者提前获知新闻内容的重点,引号内的内容往往是对新闻事件的总结。例如:

(14)“他强任他强,你是覃海洋!”(7月30日)

上例是对文章中话语的直接引用,也是主要内容的概括。文中报道了中国游泳选手覃海洋的战绩,标题正是网友们对他的评价和祝福。

引号出现在标题中,有时是对含有特殊含义或特别需要指出的内容的标示。[7]笔者对使用引号的89条标题进行考察,发现对有特殊含义进行标示的有25条,对特别需要指出的内容进行标示的有38条,余下的26条是对文章内容的直接引用。可以看出,对特别需要指出的内容进行标示的标题数量较多。用引号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明,可以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符合当今快速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例如:

(15)“山河大学”引热议,教育部回应(7月6日)

“山河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其具有特殊含义,源于网友的一场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4个省份的考生共同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山河大学”玩笑的背后其实反映了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四、结 语

当今信息时代,想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有效信息,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巧用指示词语和标点符号,使得标题简洁凝练、重点突出、生动自然,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在语用指示视角下,分析各类指示词语和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具体标题中的运用,发现其发挥着突出文章重点、增强互动性、表达情感态度、设置悬念等作用。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朝丞.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应掌握的要点[J].新闻前哨,1995(1):7-8.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4.

[3] 任崇芬,王淑怡.语用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陈令君,马坤.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J].北方论丛,2006(1):63-66.

[5] 曲锐.基于俄汉语言特点的时间指示语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22,41(1):41-49.

[6] 李裘.政务微信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功能[J].新媒体研究,2019,5(17):35-38.

[7] 韩延展.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