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韵律:四川竹琴的非遗传承与艺术之美

摘要:四川竹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旨在探讨四川竹琴的非遗传承与艺术之美,通过对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四川竹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四川竹琴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创新思路,以期为推动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川竹琴;非遗传承;艺术之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传承现状;创新发展

一、引言

四川竹琴,这一源自巴蜀大地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不仅是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竹琴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奏技艺,展现了巴蜀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审美追求。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四川竹琴的非遗传承与艺术之美,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表演形式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揭示四川竹琴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四川竹琴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创新思路,以期为推动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四川竹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竹琴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

(一)历史渊源

四川竹琴,源于商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在清代嘉庆元年,道人怀抱渔鼓演唱俗曲进入四川境内宣传道义,因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这种表演得名“道筒”。随后,善男信女也加入弘扬道义之列,“道筒”便流入民间,民间说道艺人由此诞生。清末、民初即有现名,主要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和重庆市万州地区,云南、贵州两省亦有四川竹琴艺人定居演唱。

四川竹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其中,以贾树三为代表的“贾派竹琴”影响最大。贾树三不仅将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简化为两句,改“慢七眼板”为“快三眼板”,还将川剧的弹戏、胡琴戏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调等大胆移植到竹琴音乐中,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彩腔”,很快便流传四方。20世纪30年代,贾树三更是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他将扬琴唱腔引进竹琴,嫁接、融汇,并按唱本内容和人物性格逐一予以充实、润色,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新派竹琴——“扬琴调”。

(二)艺术特点

四川竹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演特征、唱腔曲调与伴奏乐器上。

1.表演特征: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坐、站两种。最早的演唱形式是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可自打自唱、对唱、表演唱。后来,贾树三创造了一人多角的单人演唱形式,可坐唱、站唱、走唱,其演唱形式具有十分自由的特点。在唱腔和调式上,四川竹琴吸纳融合了四川扬琴、多剧种曲种以及民间小调的唱腔调式,形成了独特而委婉流畅的艺术风格。演唱者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2.唱腔曲调:四川竹琴的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一字》《二流》《三板》等板腔变化。根据其基本唱腔和流布地区的不同,四川竹琴又分为“中和调”和“扬琴调”两大流派。中和调流派唱腔源于《玄门腔》,后演变为《老南音调》《南音调》,流行于四川和重庆汉族地区。扬琴调流派唱腔则源于四川扬琴基本唱腔,因其主要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子,故又名“坝调”“省调”。扬琴调竹琴代表艺人贾树三自成一派,故又有“贾派竹琴”之称。四川竹琴的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同时,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还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

3.伴奏乐器:四川竹琴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是由一根长约2.52.8尺的竹筒和一对竹板组成,筒为竹琴,板为简板。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出时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发出铿锵清脆的音韵。

综上所述,四川竹琴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特征、丰富的唱腔曲调以及独特的伴奏乐器,展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

三、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与经典剧目

(一)表演形式

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有传统的坐唱、站唱,也有更具表现力的走唱等。这些表演形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四川竹琴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1.坐唱:坐唱是四川竹琴最传统的表演形式之一。表演者通常坐在舞台或场地的一侧,手持竹琴和简板,边弹边唱。坐唱注重唱腔的韵味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演唱和丰富的表情,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坐唱形式适用于各种场合,无论是茶馆、剧院还是户外演出,都能展现出四川竹琴的独特魅力。

2.站唱:站唱是四川竹琴另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与坐唱相比,站唱更加自由灵活,表演者可以在舞台上自由移动,通过动作和表情来增强剧情的表现力。站唱形式常用于需要更多肢体语言和舞台互动的剧目中,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生动、立体的观赏体验。

3.走唱:走唱是四川竹琴中较为新颖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边唱边走,甚至可以在舞台上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将唱腔、动作和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唱形式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和表演能力。这种表演形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四川竹琴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经典剧目

四川竹琴的经典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以下列举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及其故事背景:

1.《三国演义》系列:四川竹琴的《三国演义》系列剧目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这些剧目选取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如《赤壁之战》《华容道》等,通过四川竹琴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将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和战争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白蛇传》:这是一部源自民间传说的经典剧目。讲述了白蛇精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为了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四川竹琴的《白蛇传》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唱腔,将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3.《包公案》:这是一部以包拯为主角的公案剧。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案件,展现了包拯的聪明才智和正义精神。四川竹琴的《包公案》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将包拯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喜爱。

4.《风波亭》:这是一部反映岳飞抗金历史故事的剧目。通过岳飞在风波亭被奸臣秦桧陷害的悲壮故事,展现了岳飞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四川竹琴的《风波亭》以其深情的唱腔和激昂的表演,将这段历史故事演绎得感人至深。

四、四川竹琴的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一)传承现状

在当代,四川竹琴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仍然是四川竹琴传承的重要途径。老一辈艺术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四川竹琴的艺术精髓和表演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四川竹琴艺术的血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四川竹琴也逐渐走进了校园,成为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通过开设四川竹琴课程、举办四川竹琴讲座和演出活动,学校为四川竹琴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然而,四川竹琴表演团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困境仍不容忽视。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市场逐渐萎缩,四川竹琴表演团体的观众群体日益老龄化,年轻观众的数量和热情都相对较低。同时,四川竹琴表演团体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和少量的票房收入,这使得团体的运营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表演团体因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难以维持正常的演出和传承活动,导致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四川竹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政府层面:政府加大了对四川竹琴的保护力度,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用于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政府还积极推动四川竹琴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四川竹琴的市场空间和文化影响力。同时,政府还加强对四川竹琴表演团体的扶持和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表演团体克服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

2.社会层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四川竹琴的保护工作中来。一些文化企业和艺术家通过举办四川竹琴演出、制作四川竹琴影视作品等方式,为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一些文化机构和志愿者组织还通过举办四川竹琴培训班、开设四川竹琴公益讲座等活动,为四川竹琴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四川竹琴的认知度和兴趣度,还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四川竹琴爱好者和传承者。

3.非遗保护中的经验和启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一方面,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政府应加强对四川竹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为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四川竹琴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四川竹琴的市场空间和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四川竹琴应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和方式等方式,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四川竹琴。同时,四川竹琴还应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艺术作品,为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四川竹琴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

(一)创新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四川竹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四川竹琴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探索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新路径。

1.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四川竹琴可以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例如,可以借鉴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将四川竹琴的传统唱腔和表演技巧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艺术作品。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四川竹琴的表演和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2.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四川竹琴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可以与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进行合作,通过联合演出、跨界创作等方式,将四川竹琴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其他艺术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此外,还可以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四川竹琴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观光、教育普及等方式,扩大其受众群体和文化影响力。

(二)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四川竹琴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为了保护和发展四川竹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创新思路。首先,应加强对四川竹琴的传承人培养和管理,通过设立传承人专项资金、举办传承人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艺术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四川竹琴传统剧目和唱腔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四川竹琴艺术档案库,为四川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应积极推动四川竹琴的创新与发展工作。通过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探索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等方式,不断拓展四川竹琴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影响力。同时,还应加强四川竹琴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四川竹琴艺术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四川竹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四川竹琴。

最后,应加强对四川竹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四川竹琴讲座、开设四川竹琴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四川竹琴的认知度和兴趣度,培养更多年轻的四川竹琴爱好者和传承者。同时,还应加强对四川竹琴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对四川竹琴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四川竹琴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四川竹琴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加强传承人培养、推动创新与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及加强宣传和教育等工作,我们可以为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六、结论

四川竹琴作为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不仅展现了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保护和传承四川竹琴,对于弘扬巴蜀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对于未来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期望能够继续加强对其艺术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同时注重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拓展其受众群体和影响力。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应共同努力,为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