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才当藏族传统歌舞的音乐分析
摘 要:才当位于多民族混居的云南藏区,该地的传统歌舞以藏族的传统艺术为主,具备了其他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实地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对当地多种传统歌舞进行音乐分析。
关键词:才当;藏族;传统歌舞
才当位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迪麻洛村,地处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峡谷北段,与缅甸接壤,位于碧罗雪山西部,翻至雪山东部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怒江大峡谷狭长地带分布着傈僳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白族、怒族、独龙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北段属于康巴藏区多民族混居区域。藏族和傈僳族文化在该区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本地有四种以上的多种宗教和多民族信仰,具有较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
藏族弦子舞和锅庄舞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的康巴藏区十分盛行。清同治十三年(1874)《章谷屯志略》、民国朱增鋆等纂《道孚风俗纪略》以及民国段鹏瑞纂修《盐井乡土志》中均记载:康巴藏区民众喜爱弦子舞和锅庄舞,婚俗嫁娶农闲娱乐无不歌舞成性,欢乐之时通宵达旦。弦子舞和锅庄舞风格有别,前者轻快优美,后者庄重有力。这种围着火塘载歌载舞、无伴奏圆圈舞的形式,不仅盛行于藏族地区,也流行于整个藏彝走廊的多民族地区,是深受欢迎的乐舞民俗。
西人文献中亦有相同的历史记载。一百多年前一位法国探险家在日记中记录了云南藏区香格里拉的探秘之行,特别提及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的一次节日。文中描述了一百多年前藏族、傈僳族、摩梭人的男人和女人如兄弟手足般在庆典上跳圆圈舞:“人们一边跳着,一边还当场即兴表演,并且唱着我们的赞语。我猜想,他们有一些预先编创好的口头禅,在上面添加上这些天真的赞语;而集体说唱的即兴表演,那就可能是圣迹造成的。他们的舞蹈是一个农民圆舞,就像我们法国外省的那样,跳得很缓慢,脚不停地在原地捶跺。昨天,寺庙前的宗教舞蹈是艺术壮观的,而今天的,是民间小型跳舞晚会。这两类舞蹈,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舞蹈最精细的构思与对地方原始种族的比喻仿效是有差异的。例如,傈僳族的晚会:傈僳族的节日夜晚,当万籁俱静时,傈僳人成群结队聚集在一起,围成巨大的圆圈,演奏握在掌心中极细小的竹制乐器。可我们几乎听不见,因为有一个在模仿孩子声音的竖琴声。然而,在无限忧郁、温柔的夜空下,还是布满了人,四处一片嗡嗡低语声。藏族的圆舞,实在没有一点儿亚洲风味。我看见一些布列塔尼(Bretagne,法国西部地区名)人也在跳这种舞。”
文中提到了三种舞蹈:寺庙前的宗教舞蹈是巴东藏族的苯波教祭礼舞蹈,类似法国布列塔尼的缓慢农民圆舞是藏族锅庄舞,以及傈僳族手拿细小竹制口弦边吹边跳的圆圈舞。这些传统歌舞,直至今日仍是云南藏区节日庆典的主角,形式和内容与一百年前并无太大差别。
2009-2015年,笔者在滇藏川三地的康巴藏区进行田野考察时,迪麻洛村才当村民人人能歌善舞,村中老者亦有几位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民间艺术家称号。该村善歌者多为老年女性,同样擅长传统艺术的男性老者大多已去世。采访期间,63~78岁的波拉、日旺娜、娜南和如利亚十多位女性村民表演了当地传承百年的锅庄舞、弦子舞、藏族民歌、怒族民歌以及独龙族民歌等传统歌舞,由她们的儿孙辈嘉俾厄尔、保禄、安东尼和达雅担任翻译。下文择选田野中有代表性的歌舞种类进行音乐分析,表演者们分别来自藏族、怒族和獨龙族。
1.锅庄舞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圆圈舞,在云南藏区广泛流传。才当老者跳的是时间长、节奏平缓的长锅庄“卓金”,这是长者的传统锅庄舞蹈。锅庄舞内容丰富,词曲即兴演绎和搭配能力强、程序严谨,全凭歌者的兴致和技能。老歌手说“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歌词大意:从远方来的两位孙子,走过千山万水的过来,路过那千山万水,你们辛苦了。欢迎到我们这里来,虽然我们的家乡离你们的家乡比较远,山也比较高,山谷很宽也很窄,凹凸不平,你们到这里来看我们老奶奶呀,就像是钻进老鼠洞里来一样。我们头发都白了,牙齿都掉了,不知何时会死去。如果死去了就等在黄泉路上。
歌词由日旺娜即兴编唱,内容可随时改变。全曲仅有一个乐句,音域较窄,音区较低。一段曲调多段唱词,每段歌词唱两遍,演唱者根据心情和环境随意变换歌唱内容。该曲与一天前村民参加庆典时跳的锅庄曲调舞步相同,仅歌词进行了现场调整,可以看出民间歌舞的自由特征。舞蹈动作一拍一步,三步一抬腿,走步缓慢,参与者手拉手围成圆圈,稳步顺时针前行。
2.弦子舞
歌词大意:从来没有到过拉萨那很远的藏乡,我们也没有跳过什么舞。今天特别高兴。很希望西藏是自己的家乡。西藏的山水啊,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一起到塞依古玛里面唱歌玩耍。
这首欢快的弦子舞在当地广为流传。塞依古玛指藏传佛教的金塔,该曲主要描述人们在金塔里玩耍欢乐的情景。全曲共三句,八分音符较多,音乐欢快跳跃。舞蹈步法多样,亦可随意编排。基本为两人一组牵手:左颤步,右上步跺步。原地动作:右颤步,左抬腿向右,左颤步,右抬腿向左。逆时针转一圈360度动作:右颤步,左抬腿向右,左颤步,右抬腿向左。跳时可各自走步,并无固定姿态,如有人起头带步则大家跟随即可。曲调固定不变,一首歌可编出百首不同的歌词。受怒族歌舞风格影响更多的原因,离才当仅有一小时车程的丙中洛村,对这首歌舞的唱法和舞步演绎完全不同。
3.山歌
歌词大意:碗里面倒的奶是白的,碗打碎了也是白的,我的心也是白的,我死后骨头也是白的,录下这首歌就只要你们来听,把我的忧伤啊,全部录下来。
此曲的风格接近藏族山歌,音乐起始八度上行的琶音大跳使整个音域宽广舒展,跌宕起伏,旋律结束回落于调式主音,预示这是一首忧伤的歌曲。歌词由日旺娜现场即兴编唱。
歌词大意:我的孙子你是哪里的?请把你的家乡告诉我。我知道你的家乡,心里非常高兴!
日旺娜演唱时挽起大家的手臂脱口而出,老艺人自述这是一种类似山歌的歌曲。旋律自由不受节奏约束,装饰音起伏随意。但此曲稳定的节奏以及利于舞蹈的旋律并不接近山歌风格,却更类似于劳动歌曲或舞曲。演唱时多为下滑音走向,润腔浓重,音域偏低。全曲共上下两句,高音起、低音落,下句起音低于上句五度,音区虽低,但并不减少快乐的情绪。
4.抒情歌曲
歌词大意:孔雀没有故乡,它伤心得眼泪流下来了。
孔雀舞的基本舞步除了藏族舞最具代表特色的双膝侧弯曲颤步动作外,均为一拍一步:左→右→左→右颤步,右→左→右→左颤步;双膝向左侧弯曲两拍→双膝向右侧弯曲两拍→左颤步→右颤步→双膝向左侧弯曲两拍→双膝向右侧弯曲两拍。全曲6+4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句,演唱时速度中等。虽然整体简单明快,却表达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5.劳动歌曲
歌词大意:舂墙、舂墙,舂四方,如何舂?舂墙的师傅,请看四方的品质。舂墙、舂墙,就像与山坡平起来。与山坡平了,师傅心里高兴。舂墙舂平了,我心里也高兴。
这是一首藏族地区极为普遍的劳动歌曲。云南藏区的传统房屋为土木结构,墙基用一根两头粗中间细的长木棍像舂米一样把泥土砸至结实,然后将泥土砌实作房屋的墙基,类似汉族的夯土,最后在土墙上一根根搭起砍伐好抛光成大小相等的木材进行建屋。整个劳动过程都伴随着这首舂墙歌,类似劳动号子。全曲基本韵律充满跳跃性的后十六分音符,日旺娜演唱时手拿舂墙木棍,双脚蹦跳随着节奏捣地表演,具有浓郁的欢乐生活氛围。
6.生活歌曲
歌词大意:金丝线的头饰,谁想戴谁不想戴?玛瑙珠的链子,谁想戴谁不想戴?玛瑙的耳环,谁想戴谁不想戴?蚕丝的白头巾,谁想戴谁不想戴?黑棉的长袍,谁想穿谁不想穿?长虹飘的腰带,谁想穿谁不想穿?彩色的围腰,谁想穿谁不想穿?黑色的棉裤,谁想穿谁不想穿?金丝的鞋带,谁想穿谁不想穿?钉鞋,谁想穿谁不想穿?
在1979年出版的《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中,有一首附歌词的“阿日斯那只玛”内容与此曲较为接近:“三层珊瑚耳环,三层珊瑚,佩戴着来哟,不想戴就搁下。十二属相护身,珊瑚项链,佩戴着来哟,不想戴就搁下……”德钦与才当仅一山之隔,两地藏民在旧时多于非大雪封山时期翻山走动往来。虽然在曲选中并没有相关的乐谱记录,但两首歌曲很有可能即为同一首。
此曲的基本舞步为:右→左颤步→右上步踏步→右小踢脚,身体向左9点方位和向右9点方位为一组,全体围成圆圈顺时针前行。全曲有上下两句,上句以调式的第五音起头,音乐平缓地描述着穿戴藏装的各种美丽服饰。下句从调式主音跳到第五音音乐时高扬起来,对人们提问:“这么漂亮的衣服想不想穿?”整体风格欢快愉悦,充满风趣,歌词简单,可以数段一直循环下去。
7.热巴舞曲
“热巴”是藏族对民间流浪艺人的称呼,他们擅长歌舞、曲艺、杂技等。跳热巴舞时,女性用长长弯曲的竹竿鼓槌敲击长柄鼓,男性手持牦牛尾和铜片铃铛。才当的日旺娜会跳热巴舞,但因没有带长柄鼓只能作罢。日旺娜的父辈是从德钦翻山逃难到贡山迪麻洛地区,而被譽为“歌舞之乡”的德钦盛行热巴,也出过优秀的热巴艺人家族,因此云南藏区的热巴多由山对面的康巴地区传入。由于家传的原因,在才当村这几位能歌善舞的老人中,日旺娜所擅长的尤其突出。
这首热巴舞曲由担任弦子伴奏的保禄吹奏,他的笛子演奏水平明显高于弦子演奏。此曲旋律优美,五声音阶,共有五句,结构为8+8+10+9+10,最后一句尾声完全重复第三句。每句最后带有装饰音的长音,明显带有藏族歌舞的特色,正如同舞蹈中的颤步动作。
8.怒族歌曲
歌词大意:以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苦,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
这首怒族歌曲的演唱者娜南和如利亚拥有各占一半的怒族和藏族血统,当地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较为常见,她们的生活习惯已完全藏化。由于怒语也是当地的通用语言,因此本曲是用怒族旋律和怒语演唱的传统怒族歌曲。歌词由娜南即兴创作,以抒发心中情感。此曲的大调式风格明显不同于前文的藏族弦子舞、锅庄舞等音乐的小调式风格,旋律简单,类似劳动号子情绪欢快。主旋律仅四小节,重复三次歌唱。
云南才当虽是多民族聚居区,但由于北部和东部紧邻藏区,受藏文化影响较大。与西藏腹地的卫藏地区不同的是,边藏地区藏彝走廊最特殊的文化生态是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例如,附近的永拉嘎村民善跳傈僳舞,秋那桶村民善跳怒族舞,很多村民可以在怒语、傈僳语、藏语、汉语甚至独龙语之间灵活切换。
虽然有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但在整个滇藏川交界地区,藏族歌舞却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选择。藏族歌舞具备简单优美的音乐和易学多变的舞步,藏民族文化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也使得自身歌舞文化的集体参与性强,包容度高,如秋那桶村民跳藏族舞时用怒语演唱歌词,如非本地精通三四种少数民族语言者完全无法分辨,这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云南藏地的独有符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德钦民歌搜集整理小组.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2] 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3] 巴达让.永不磨灭的风景香格里拉:百年前一个法国探险家的回忆[M].郭素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 孙晨荟.雪域圣咏:滇藏川交界地区天主教礼仪音乐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