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美育教育关注审美传承的现实意义和策略研究

摘 要:美育是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进行审美化的教育过程,进而陶冶情操,以美育德,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新时代美育工作则需要关注传统审美观的传承教育。文章首先对具有传统审美特点的优秀美学传承案例进行列举和分析,再对传统审美传承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最后提出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美育教育策略。

关键词:美育教育;文化自信;审美传承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审美观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文化理念、激发民族自豪感、积淀人文底蕴、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抵制不良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传承审美观用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和今后的美育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审美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审美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以美学视角去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具有美的内容或美的形式的存在。

审美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所以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与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一)美好插画,激发爱国情怀

好的美术作品具有传递文化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承具有民族特色审美观的重要作用。少年儿童正处于形成审美和智识的阶段,所采用教材的作用不只是传播知识,教材中的插图也是引导孩子构建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绘本也应是启迪儿童心智、形成真善美情操的有效方式。教材、绘本的插画应该是颇具民族特色、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作品,画面充满美感,插画中的人都是传统的中国面孔,精神饱满、幸福洋溢、温暖闲适、聪慧敏锐。此类作品不仅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更具有激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力量。

(二)传统审美,符合民族形象

符合我国民族传统审美特色的中国美人,如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不论是在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还是在现代女演员的演绎下,均是气质温婉、环肥燕瘦、各有千秋的形象。在多元化审美的大环境下,有很多具有个性化的中国女演员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她们不是“西式审美”中单一的刻板形象,而是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也最符合中国人民真实的相貌特征和民族形象。不管是外貌特征还是性格特征,只有契合本民族特点的传统审美观才具有更深厚的民众基础,这是刻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审美基因。如果我們割舍掉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审美,刻意迎合外来审美标准,长此以往,会使我们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从而丧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危害中华民族的根基。

(三)审美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不少优秀作品通过美学的传承和创新被展现出来,显示出传统审美的永久魅力,如舞蹈《只此青绿》《飞天》等。

舞蹈《只此青绿》的背景是北宋时期十八岁少年王希孟所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该画的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只此青绿》的舞者们身穿青绿曳地长裙,头梳高耸入云的发髻,利落甩袖隐而不见,于青峰叠嶂、绿水隐现中把《千里江山图》演活。这支舞蹈更是融合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之精华,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含蓄、优雅、秀丽兼具气韵一脉相承,让人体会到中国传统审美的魅力,激发人们对人文历史的自豪感。

敦煌舞蹈《飞天》中的舞者仿佛是从壁画中走出来的人物一样。演员们身着长裙,姿态优雅,美妙的舞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可见,审美传承也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传承,而是要从传统审美观出发,将优秀的历史文化、美学创作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焕发生机。我国的文化传承、历史积淀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念,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审美观的传承,不仅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也能更加明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美育教育关注审美传承的

现实意义

放眼我国目前的审美教育,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其共同命题是“如何以审美教育提升对传统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以美育人,激发创新意识。

(一)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情感等诸多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文化传承是将社会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经典价值观念、形式、方法和规范继承下去,这些文化往往以美学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在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的对象进行审美认知、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视觉形式认知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育能让学生掌握艺术元素和规则,如线条、色彩、空间、明暗、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等等,并理解这些美的形式与情感表达和社会伦理的关系。

在大、中、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审美观的传承和相关课程的开设,如非遗文化、国画赏析等传统文化课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和民族审美的特点,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此外,也可以在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民族审美元素,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筑牢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激发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正是各个民族文化融合才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美育教育中注重传统审美观的教育。通过传统审美观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各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这些文化虽然各具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但都是美的体现,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具有多民族性、包容性的传统审美的精髓。

加强民族审美教育能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同时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进而加强文化认同。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陌生走向熟悉,进而自觉融入其中。比如,在相关课程中开展傳统美学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开始逐步理解、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特点,将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深埋于心,在民族审美教育中进一步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以美育人,促进创新意识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教育,并指出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不是刻板的理论教育,而应统筹其他各育。美育不比其他各育具有强制性,它通过情感陶冶并感染人向善、开发大脑的想象力、诱发人的求知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所需知识,并贯穿其他四育,形成互助、互补之态,发挥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速发展,经济不断繁荣,人们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觉得生活离不开艺术。但艺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发现的、创造的。只有学会欣赏美,才能进一步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将优秀的审美创作及时引入课堂,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及时代使命感。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美育教育关注审美传承的

教学策略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央美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就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美育要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肩负教育的功能,是审美传承的主阵地。

(一)精选传统文化内容,建立经典的课程体系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很多内容都值得传承和发扬。例如,尊重自然、注重环保的论述有“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和为贵的论述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尊老爱幼的论述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民为本的论述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的内容,比如男尊女卑、“三纲”、“女子无才便是德”、“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等。我们要选用经典文字和经典图像,因为它们都经过了时间长河的筛选和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只有建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才能达到审美传承的目的。

(二)强化传统文化培训,培养有底蕴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美育传承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与否至关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中国理想知识分子的写照,也应是从事审美传承教师的努力方向。第一,教育管理者和主管部门应严格把关,同时应该为教师成长提供条件,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审美传承纳入岗前培训和资格考试。考试既有经典传统文化内容,也有传统工艺等专业知识,为教师树立审美传承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教师在职期间也要继续参加各类传统文化和审美培训,学校不仅要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还应该重视创新、传承审美的教学教法的短训班和其他工作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审美传承落到实处,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三)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构建有气韵的教学环境

人们对空间的改造可以让空间成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象征,与此同时,特定空间能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被熏陶和改造,成为与文化空间一致的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学校必定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审美观的人。一方面,从校园硬件着手,在校园设计之初加入传统建筑、园林或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传统文化区域、传统文化工作室,如国画教室、陶艺教室等。另一方面,重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传统的节日庆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文化纪念日,传统工艺实操、传统生活习俗、本地文化调研等都可以通过校园庆典、展览、活动、研学、PBL项目等定期举行。

四、结 语

传统审美观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民族特色审美观,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及时代使命感,培养学生成为承担祖国未来发展与建设重任的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顽强意志、健全心理等思想文化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娟.美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双创素养提升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21(2):38-39.

[2] 张建荣,马忠秋.“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探析[J].纺织服装教育,2021(1):1-5.

[3] 杨笑.文化自信视域下电影美育功能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2):45-48.

[4] 顾平.情境、感知与沁润:美育中美感捕获的“自我”姿态[J].当代美术,2021(3):6-13.

[5] 王蓓蕾.当代美育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探究[J].文艺教学,202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