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空间设计中的多维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绘画、公共艺术与设计已不再单独地孤立地存在,而是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绘画通过明暗、色彩、肌理等多个绘画语言来描绘与表现客观对象;公共艺术则是与场地、材料、情感结合的综合展示的艺术;设计依赖商品来进行呈现,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实用需求。本文将结合绘画、公共艺术与设计,分析三者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三者的关联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绘画艺术在公共艺术以及设计中的应用,思考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绘画;公共艺术;设计;融合;应用
绘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用来帮助人们表达愿望和信仰,并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装饰。而手绘装饰最早出现在岩石和墙壁中,随着历史发展,图案装饰也逐渐被运用到瓷器、陶器、服装、家具等重要生活物品与家居中。而在当代,绘画开始出现在公共艺术与设计中,绘画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将以探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作为基点,分析绘画、公共艺术、设计三者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优秀案例探讨绘画在空间设计中的多维应用,并思考艺术的意义。
一、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综观中西方美术历史,不难发现,中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是从岩画、壁画的立体呈现,逐渐发展为纸质、布面的平面呈现,再由平面呈现发展为公共艺术品、环境艺术的立体呈现(从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而西方绘画表现内容是从表现神转变为表现人,从表现人再转变为表现生活,从表现生活转变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神到人,从人到生活,从生活到自我内心)。20世纪后,丰富的材料开始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任何所见所感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相比平面绘制,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使得绘画向空间延伸了许多。现如今,绘画逐渐开始出现在我们的家居上、墙壁上甚至服装上,甚至一些人在自己的家居用品与日常用品上进行二度创作。
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实”,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苏轼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认为意境为先。随着油画由西方传入国内,逐渐生长出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油画。“文革”结束后,伤痕美术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乡土写实主义绘画,该绘画表现出了自然淳朴的美,其内容主要为真实的人物和他们近乎原始的生活,例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这些作品将人的情感收纳其中,从而达到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许多国内优秀艺术家不断探索中西方绘画结合的表现方式,例如朱德群、丁绍光、赵无极等。同时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尝试打破绘画原本平面的概念,探索绘画在空间上的应用。不难发现,绘画逐渐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当下也偶有艺术家针对绘画与设计的跨界应用进行研究,并对绘画在空间上的应用进行创作尝试。例如北京的闫博,他抛弃了用矩形平面画框来作画,而是选择将画布裱在异形木件上,并用丙烯混合综合材料进行绘制,使得绘画不局限于平面(图1)。
可以看出,当下绘画已不再单一地平面呈现,而是被不断探索在空间中的应用。绘画也不再简单孤立地存在,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与其他艺术结合,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实用性。绘画已与时代紧密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新兴门类,它会建立一个使观众置身于空间的环境,而随着观众的介入,形成了观者与作品的交互。公共艺术不局限于室内呈现,室外公共艺术品也十分普遍,其中的许多公共艺术家都是从架上画家转化而来的。公共艺术作为今天流行的新兴艺术形式之一,始终在不断完善与发展。
公共艺术有别于架上艺术,在于可以让观者与公共艺术产生互动与密切的联系,并进入到创作者设计的环境中去。许多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使得观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其装置艺术品。例如艾未未的装置作品《一亿颗陶瓷瓜子》(图2),他通过烧制大量的瓜子瓷器以传达出“独立”“个体”“每一个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思想。这也体现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贴近大众现实生活,还要传达出一定的精神内涵。
(二)设计发展现状
设计依赖商品来进行呈现,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实用需求。设计与绘画虽然都是对个性的表露,但设计是运用创造性思维,用简约抽象的图案或色彩去概括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现如今的设计大都千篇一律,缺少变化与新意,也忽略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更要考虑艺术性,要做大众喜闻乐见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设计作品的艺术审美特点。
三、绘画与公共艺术、设计的结合应用
(一)繪画在公共艺术上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到公共艺术、设计,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艺术已经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绘画艺术进入到空间之后,便会带有一定的公共艺术性质。
一切艺术皆相通,公共艺术同绘画一样,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在公共艺术上运用绘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公共艺术的长远发展。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绘画与公共艺术的融合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这些艺术家一方面打破了绘画对原有平面空间的绘制与呈现,同时也为观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和感性联系,比单一的视觉呈现的艺术形式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特点;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并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绘画艺术的平面图案也能够融入公共环境中参与艺术创作,例如墙绘、壁画、街头涂鸦艺术等。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总统罗斯福为了提升市民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的文化品质,同时为了帮助艺术家们度过经济大危机,于是率先提出了公共艺术的概念。为了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一些国家政府也陆陆续续开始大力倡导公共艺术,这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其实,绘画艺术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合在公共空间艺术里面了,翻看中外美术历史,从早期最原始的岩画壁画,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所表现的神话故事传说的教堂壁画,以及现当代艺术大师对于空间的设计[例如高迪的教堂建筑(图3)],都能让我们认识到室内外空间可以通过绘画图案制造出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
在空间应用中,公共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所以在空间应用上,将公共艺术结合绘画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艺术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也会带动当地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
(二)绘画在设计上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于是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建筑的功能需要,如今还有审美需要。
在家居设计领域中,手绘装饰也能够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当下的家居手绘,不仅使日常家具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也体现出了艺术的作用与功能。例如意大利的家居设计品牌Seletti,巧妙地将绘画与家居相结合,运用感性又舒适的线条设计沙发,同时覆盖了植物手绘装饰。设计师Mendini设计的Zabro的椅子可按照功能需求灵活转换为桌子或椅子,并且使Zabro的装饰的立面与平面均得到完美呈现,加之色彩大胆的几何图形拼贴,使作品极具趣味性与艺术性(图4)。佩谢的设计作品呈现以非时间线性的方式展开——材料的可塑性、自然主义的色彩结构及拟人化的呈现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图5)。
绘画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里不得不提当下流行的波普艺术。其特点是通过明快的色彩绘制图案,体现出了艺术和消费文化将日益交织在一起。
四、结 语
探索绘画在空间设计中的多维应用,首先要打破常规的绘画认识(在画纸、画布上进行的二维平面创作);其次,结合公共艺术的特点(立体多维且存在一定的空间环境内,并与观众形成互动)或再与空间设计结合(手绘装饰元素赋予在家居或室内室外空间设计上),研究绘画突破原有的空间限制,以达到三维一体。美术史中的岩画、壁画、雕塑都是具有一定的公共艺术特点的,都是立体呈现的。在设计上,天顶画、水晶宫体现出绘画与空间设计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椅子的图案绘制也体现出家具设计中绘画的渗透与融入;视觉设计也能体现出绘画对于设计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早期的绘画与公共艺术、设计就已经开始相互渗透联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涂鸦墙绘、家居设计也走进日常生活。艺术在起到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应发挥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并在与大众交互中,使绘画更好地与当代藝术设计进行融合。
(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 尹笑非.公共艺术空间营造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性策略[J].文化遗产,2012(1):6-10.
[4] 邹甜.涂鸦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应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 孔斌.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研究(1980-2015)[D].南京:东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