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汉字中网格系统下的设计发展与应用
摘 要:我国碑刻数不胜数,时间跨越悠长,其萌芽可追溯至遥远的先秦时期,在漫长历史中朝代的更替并没有断绝碑刻的发展。时至今日,碑刻作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仍影响着现代汉字设计者的设计审美和研究课题。本文以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代表性碑刻文物《多宝塔碑》《玄秘塔碑》为例,以碑刻中文字自身的九宫格及规划和版式的网格系统为切入点,辅以联系现代字体设计受到的外来影响以及媒介技术,列举现代汉字设计作品的优秀案例,分析碑刻文字装饰在现代书籍、海报设计中的运用手法,梳理其中传统与现代的变迁。
关键词:碑刻;汉字;网格系统;字体设计
在平面设计领域,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不只是作为功能使用,它在视觉化信息传达中,还兼具设计元素的功用。以《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为例,二者不仅为楷书的代表碑刻,其作者更有“颜筋柳骨”的艺术修养共识,成为书法和字体设计者学习的典范。与此同时,在文字书写和刻画中,都讲究网格的运用,这也正符合设计印刷字体必须使用专用坐标网格,从而控制字体大小、粗细等。网格系统的使用在中西方字体和版式设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设计师在进行字体和版式设计时,小到字体的笔画边缘,大到画面区域划分,都有网格系统的参与,让作品更加科学化和精密化,这一标准化的设计规则,早在碑刻中出现并流传至今,其目的是为字体设计和版式编辑树立标准和视觉审美。
一、楷体在碑刻中的运用
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这种字体结构上严正规整,是中国古代的规范书体。网格系统是中国传统字体设计的规矩,孩童进行书写练习的“田字格”,就是最早接触的一种网格标准方法。楷体是由隶书逐渐演化形成的,如“书圣”王羲之的《黄庭经》就是楷书代表作品。楷书发展的高峰在唐代,我国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中有三位都是唐朝人,以其为代表的“唐楷”对后世楷书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多宝塔碑》(图1),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别名《法华感应碑》,由唐代文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石。碑石内容记载了龙兴寺禅师楚金在创建多寶塔时的原委以及修建经过。文字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此碑共34行,其中满行66字。此碑是颜真卿早期书风的代表,典雅端庄、点画圆整,笔画给人以“蚕头燕尾”的感觉,与柳体相比,稍存斜尖,对后来印刷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柳体共同对未来的宋体产生重大影响。
《玄秘塔碑》(图2),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宰相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共28行,每行54字。笔画粗细变化多端,笔法锐利,筋骨外露。相较于颜体,在书风上,柳体瘦而法度森严。其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柳体的成熟,对后世书法学习者起到了范本作用。
二、碑刻中网格系统的运用
(一)汉字中的网格使用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书法使汉字不局限于功能上的使用,更多表现了汉字艺术美学的形象素养。以汉字书写及版式布局来看,常以网格规划,而最具代表性的为九宫格。九宫格是以单位为三和三的矩形组成的网格,中间一格称为“中宫”,左右两格称为“左宫”和“右宫”,上方三格为“上三宫”,下方三格为“下三宫”。九宫格形式的网格在汉字发展中给视觉上带来的“方正”“端正”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排列和分布作用。
作为九宫中最中间位置的“中宫”,位于字体网格的核心位置。以“中宫”的中点为起点,向上、下三宫作放射状连线,在各辅助线的共同作用下,汉字在书写和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收紧向内靠拢。但“中宫”的作用不单为了汉字聚拢,更多是为了汉字稳定的向心力,保证汉字在不分散的情况下精准呈现各笔画的构成关系。以九宫格为基础,各宫格内若再次划分等比例的网格,可以更加精细地切分笔画的走势结构以及比例关系。分析划分九宫格内的网格原理和活字印刷术的排列方法会发现两者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将单位面积内的区域不断细分为等比例的网格空间,作为排列和比例的参考依据。
(二)碑刻及活字印刷中网格的使用
从印刷排列到电脑排列,我们可以发现,文字的排列随着载体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第一,以媒介来说,从草木纤维制成的书到布帛、纸张以及电子屏幕,字体排列的自由度得到了极大扩展,版心区域、行栏划分出现了更多可能性。第二,在阅读习惯方面,人们一改古代从右至左的阅读和书写顺序,如今以左上为优先,右下为终末。自晚清以来,西学东渐思潮对中国传统版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印刷字由竖排变为横排,汉字作为一种比例相近的“方形”文字,文字轮廓大致趋近“方形”,横纵的改变并没有严重紊乱视觉和功能作用。
虽然时代改变了,但是网格方法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即版面是一个有机系统,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都不能修改它的本质。调整碑刻及活字印刷中元素的大小、间距和对齐形式等,影响的是视觉情感的起伏。碑刻及活字印刷都是典型的网格系统艺术形式,辅助线的存在还决定着功能的划分,如字体的选择,标题、正文与字号,对齐方式和图形结合关系。以本文中列举的两块石碑为例,全篇布局为竖排,标题与正文之间具有层级划分,各段首段尾间留有空间距离,这种传统的版式规则,被现在的平面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传统风格时所模仿,并在一些作品中,创造性地和新元素结合而转化为创意作品。
三、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转化
(一)现代中国字体设计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破旧立新成为时代主题,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旧事物被人们抛弃,字体也从繁琐变向简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在外来思想和新媒体技术的多重冲击下,字体设计风格多样化,生产高效化。现如今,数字时代为字体设计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字体设计和其他平面设计领域内的诸多研究方向一样,都需要科学调研,寄予字体以情感。现代装帧艺术开拓者钱君匋,在书籍装帧设计的封面中,将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和网格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装帧作品。他将字体和图形结合,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向观者传达内容课题、文字和图像,突出文字的基本结构、形式、创意内容以及审美心理。
尽管风格形式日新月异,但从汉字的“方形”结构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审美将对称、端正、居中等视为一种优美的视觉形式,这种审美习惯依旧深入人心,这和版式设计中的古典风格有着相似之处。在早期的招贴和书籍设计中,文字在横竖方向整齐排列,居中或左上角题签,在较为复杂的扉页中,虽然存在层级和字号的差异,但是通过版式划分后,在视觉上仍然保留居中的视觉效果。
(二)字体设计的理念融合与意义
现代字体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将点、线、面为主的几何图形作为构成元素加入,现代字体设计趋于重点展示视觉要素的综合结合体。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自帶象形概括和归纳的特点,设计师在设计时,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模仿并添加文字本身的情感面貌和装饰背景进行创作。
日本是还在使用汉字的国家之一,中日两国的字体设计理念相互影响。如17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黄檗宗版佛经》为明朝体,端正严谨的风格适用于标题和较长的正文使用。宋体更易与日文中的假名衔接融合,具有实用功能和书法美感。在佐藤敬之辅所著的《汉字设计理论》中提出通过图文可视化分析字体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变化,以及精细的字体设计理念,促进了宋体在近代中国印刷行业的应用,成为汉字设计研究领域可学习参考的宝贵资料。
汉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局限的文字,是一套严谨完整的符号系统,包含着文化的阶段理念,反映出中外设计理念的融合。字体设计激发了汉字作为符号装饰的表现力,更科学挖掘出汉字的图形表形性思维,传达出珍贵的理念和悠久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汉字的传播和表现功能。
(三)汉字在现代设计作品中的思想交流
笔者结合碑林石刻考察,以“本源”为主题进行汉字招贴设计(图3),与传统的装饰字体语言相结合,探索汉字作为图形图像语言的更多可能。该作品以碑刻拓本为基础,用黑墨作底,楷体、宋体为主,笔画拼合而成,本中有源,源中有本。不同的笔画组合形成不一样的字形效果,从单一元素发展为复杂的图形,这一过程意图复刻古人造字时的过程,以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为起点,不断发散为新的不同的形式,尽管外形各异,但寓意归于本体,源于一脉。
两张海报居中构图,将传统的九宫格纵向拉长,贴近现代海报比例,本源二字位于画面中点,其余宫格排列或散或整的笔画图形,四方趋于完整严密。在上文提到的两块碑刻中,各字方形分布均匀,构图饱满,有着传统书法的韵味,同时字体的实用性较强满足了碑刻的功能需求。本源海报利用笔形变形、重组等方法,改变了汉字的完整性,削弱了阅读功能,增强了图形符号的效果。新组合的图形也并非端正的正方形结构,网格的局限被削弱,边界感变得薄弱。在部分笔画中使用了初级的平面构成语言,如重复、特异等。
汉字的比例大小和结构位置由笔画的搭配关系决定,组合是否得当关系到汉字的美丑和意义。海报中各宫格区域内的笔画并非严格限定在其中,而是根据画面关系作视觉调整,企图达到整体、局部错落但平衡端正的效果。本源二字意为事物产生的根源,笔者选择二字作为作品的主题,首先是因为其符合汉字的发展脉络,二字都从象形图形诞生,演变发展为多种文字种类。其次是本源二字在图形和网格中,是两种不同的字体结构,分别为居中和左右结构,笔画和中宫内容结构有一定差异,可以直观地展示碑刻网格系统中笔画错落带来的本源理念交流主题。最后,汉字的设计与编排,受到解构笔画的影响,产生了新的肌理效果,这种效果区别于传统的碑刻文字,赋予了汉字更多趣味性和可读性,使文字不再单调乏味,给予观者不同的灵感和启示,引发人们对未来汉字发展的好奇和笔形组合的更多可能。
四、结 语
现代汉字设计的侧重方向可分为功能性和美观性,无论侧重哪方,网格系统都是辅助其更加完备统一的设计手段,在辅助汉字可读程度的同时,还在衡量汉字的审美风格。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字体设计的效率,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实践的重要,设计师还需要掌握传统的造字方法和理念。以宋、楷、黑体为主要应用风格的现代汉字字体,继承了以碑刻为例的中国传统书势,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国外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模糊了功能与审美的界限,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在未来,设计除了自身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声音和理念碰撞,汉字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符号乃至文明的范畴,更是超越了视觉上社会意义的存在。大量古代汉字文献和创作,通过现代技术和历史考究,将再现于公众视野。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博.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李中扬.文字设计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今日字体:现代字体的设计与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4] 左佐.排版的风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5]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