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后传承与发展的构想
摘 要: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自确立以来,致力于建设一个有利于羌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使羌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本文结合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后实施的系列举措,提出未来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融”字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近年来,汉中市坚持以人为核心、以生活為载体的羌族文化系统性保护,着重打好“融”字牌,让羌族文化“活”起来,积极探索推进非遗和羌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自从2008年汉中市宁强县列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人们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
一、汉中羌族文化
羌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羌族人民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史料记载,羌族从夏朝就开始大规模远距离地向中原地区迁徙,进一步扩大了羌人的活动范围,也更广泛地传播了羌族文化。
宁强古属梁州,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北宋置大安军,元为大安县,明为宁羌州。明洪武年间,羌民田九成起义失败,羌民集体遭朝廷追捕,一些不愿离开故土的羌人,隐瞒身份隐居在南山一带的深山老林里,成为现今这一带羌民的先祖。
羌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服饰饮食、民居建筑、手工技艺、民间艺术、礼仪节庆等为代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汉中羌族文化。
2008年10月14日,宁强县被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宁强县组建了羌族文化研究学会。2021年、2022年,宁强县委、县政府积极努力争取,设编定岗新成立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加强了对羌族文化的传承指导和规范管理。2022年3月31日,宁强县建成的羌族文化博览园正式开园运营。2023年7月26日,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物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宁强县成立了羌族文化工作保护领导小组和羌文化研究会,撰写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分解落实了各部门承担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项目及具体任务。
(一)服饰
宁强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他们“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其中服饰的绣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其文化艺术的闪光点。
作为羌族的传统民间工艺,羌绣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出的图画。羌绣,究其图案种类与题材,大多反映了羌族生活或自然,整体色彩艳丽醒目,形象活现逼真,其中的挑花刺绣是羌族最主要的服饰图案制作工艺。羌绣几乎从头到脚“武装”了羌族人,挑花刺绣更是羌族妇女人人都会的绝活,她们从小学习手艺,技长者挑花时可以不用打样,不需画线,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凭技巧在红色、黑色或蓝色的棉布上绣出绚丽的图案。羌族人的挑绣技法高明且多样,大致有十字挑花、扎花、帖花、盘花四种。图案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还吸收了云纹、字纹(寿、贵、万)、夔纹等样式。
羌绣作为羌族传统美术文化的代表,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羌绣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也从此陆续展开。针对羌绣产业发展面临传承人断层、产业化模式不成熟、绣娘收入低微等问题,宁强县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健全保护机制、结合多方资源等方式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设立了宁强县禅家岩镇、毛坝河镇羌族服饰刺绣保护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到重视和扶持,逐渐在活态传承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让羌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饮食
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是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店铺开业于清乾隆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其技代代相传至今。王家核桃馍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据传在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到西安避难,宁羌州(今宁强县)官吏曾将王家核桃馍作为贡品,慈禧太后食后赞不绝口,赐名“满汉龙凤喜饼"。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美食走四方》来宁为王家核桃馍制作专题节目;2007年5月,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建筑
羌族建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中碉楼最具羌族特色。羌族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石头,砌石为室,垒石为碉,经过历代发展创新,碉楼最终成为羌族建筑艺术的代表。羌族的碉楼除了能抵御外敌,还有民族象征、压龙脉等功能。羌族人修建碉楼,会选在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数十家聚居为一寨,然后分台筑室。建筑材料主要有石块和山上的黄土,施工时不绘图,不吊线,也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经验修建。
宁强县政府积极开展羌族古迹恢复建设、羌族饮食文化一条街建设和原羌汉杂居区青木川古镇修复保护等工作,设立了宁强县青木川镇古建筑群保护区,修复马面山同心寨羌人起义遗址,修复茶马古道大安驿、柏林驿、黄坝驿、宽川铺等驿铺,再现驿道羌人的生活风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播羌族文化,宁强县政府投资近1亿元,开始兴建总占地面积约250亩的宁强县羌族文化博览园,其主体建筑羌族博物馆6000平方米(展示中心、收藏中心),民族文化教研中心3500平方米,民俗村7500平方米,风情街3000平方米,观众服务管理及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
(四)交通
过去,宁强羌族居住地主要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联系,现在依靠108国道和京昆高速。宁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主要依托这条通道传播。由此,宁强县确定了一条文化生态发展轴:西安—汉中—宁强—广元—绵阳—阿坝羌区,向北至北京,向南至云贵。
三、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宁强县政府坚持保护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建立宁强县羌族文化专题博物馆,陈列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在九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羌族文化传承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修复保护传承链,为传承羌族文化提供必要条件。
(一)文学
目前,宁强县已专门成立了宁强县羌文化研究协会,出台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系统地搜集整理了羌族文化相关资料,编辑出版了以宣传研究羌族文化为主的刊物《宁强羌文化研究》。
中国民歌由中国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羌族敬酒歌、羌族民歌、哭嫁歌、孝歌、与羌族有关的歌谣号子、叙事民歌、仪式歌谣、民间唢呐演奏、羌笛演奏等都是宁强羌族文化的瑰宝。宁强县政府为此设立了宁强县毛坝河镇、禅家岩镇羌族民歌保护区,以推进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宁强县文旅局大力推动羌文化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努力争取羌文化研究取得新成果。同时,宁强县文旅局全面总结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将羌族民歌整理、学术研究、羌族文学作品整理与创作作为重点保护项目,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面展开,并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持久发展。
此外,宁强县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数据技术对传统羌族文化实施数据化保护。建立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羌族文化档案数据库,运用数字化存储手段,对羌族传统民歌、羌族文学作品、羌族文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归档。宁强县政府还努力建立宁强县与其他羌族研究和保护机构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数据信息平台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艺术
宁强县政府加大羌族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征集民间羌族文化民俗文物2000余件,在县非遗博物馆建成了12个羌族文化展厅,展品1800余件,向外界展示宁强羌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存,成为展示羌族文化艺术的窗口。此外,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制作编排了反映宁强县地方羌族民俗文化的专场节目,包括古羌文化的民间山歌、民间谚语、神话传说、民间舞蹈、唢呐曲牌等。
寧强县政府积极开展羌族文化展示、交流,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羌族文化学术交流会,邀请全国范围内的羌族文化学者参加,与四川省汶川县、理县、茂县、北川县、阿坝州等地进行羌族文化交流。宁强县还举办了两届羌历年活动和歌舞联欢活动、12次羌族文化研究团体交流活动,组织羌族文化研究人员外出考察学习4次,组建了羌族羊皮鼓、羌族特技、羌族莎朗3个羌族文化展示队伍。
宁强县创办羌族特色学校,编写《羌族文化简易读本》及相关音乐、舞蹈等教材,印发给中小学生;在中小学校开设羌族文化艺术科目。
宁强县还在青木川旅游景区和汉水源旅游景区修建羌族民族风情园区,编创大型羌族文化艺术演艺节目,举办大型羌族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宁强羌族文化艺术,吸引游客。
(三)习俗与宗教
羌族信奉万物有灵,传统节庆活动较多,别具特色,如表现庆祝丰收、全体羌人团聚欢乐的羌历年活动,敬畏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睦相处的祈愿活动等。宁强大巴山区是古羌人的栖居之地,现今大部分居民仍为黑衣羌后裔。在他们的嫁娶习俗中有着浓厚的羌族遗风和独特的情趣,“破阵子”就是其中的一种。“破阵子”是嫁娶礼节的一个环节,通常由女方摆阵,男方破阵,只有破了阵,男方才能体体面面地把新娘子接走。
宁强县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修复非遗传承链,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利用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促进羌族礼仪风俗、传统节日等特色文化活动的恢复,建设羌族传统的文化空间。
宁强县结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效,选择毛坝河镇、禅家岩镇、高寨子镇、巴山镇、青木川镇为试点先行区域,在先行试点内恢复、开展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如节日民俗、庙会民俗、集市贸易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
四、结 语
基于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结构特征,宁强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需要立足于羌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羌族后裔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全面衡量,精心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以条块结合为划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按照原生态文化表现的空间,建设好以毛坝河镇草川子为中心的羌族特色民居建筑群保护区和羌族刺绣保护区,以禅家岩镇崖房坝村为中心的古羌释比文化保护区,以广坪镇玉泉坝村为主的羌族羊皮鼓歌舞保护区,以宁强宣传文化中心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羌族文化大院为中心的羌族文化展示区和羌族文化活态传承演示区。
参考文献
[1] 石伟,龚江,刘炳林.宁强指尖“非遗” 绣出美好生活[N].汉中日报,2023-08-19(4).
[2] 刘炳林.宁强:立足地域特色 打造幸福汉江之源[N].汉中日报,2023-08-11(2).